白灵菇菌棒二次覆土出菇技术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种菇的利润空间日趋缩小,为了提高固有成本的经济转化率,我们对白灵菇出菇后的菌棒进行了二次覆土出菇试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种菇效益有所提升。下面将菌棒二次出菇关键技术进行介绍。
一、覆土前的准备
1. 菌棒选择 应选取洁白、较坚实、无杂菌污染斑、无抑制线、无黄水的菌袋作为覆土对象。如未到二次出菇季节,应先将出菇后的菌棒置于-5℃~-3℃的条件下冷冻处理待用。
2. 覆土季节选择 北京地区以11月中下旬至翌年元旦期间覆土最为适宜,过早过晚均不宜。
3. 覆土场所 日光温室、连栋温棚、塑料大棚、阳畦、拱棚等均可作为覆土场所,不同地区可因地制宜选用。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以采用日光温室最佳。
4. 土质选择与要求 以选菜园砂质土壤为最好,此类土壤覆土后不易板结,透气性好,内部营养物质丰富,更有利于获得优质高产。
5. 土壤消毒和营养物质补充 消毒以新鲜生石灰粉效果最好,一方面可杀菌,另一方面又可调节土壤酸碱度,调节后使pH值在6.8~7.8之间(张勇等,2010)。白灵菇出菇后菌棒含水量大大降低,而且营养物质也被大量消耗掉,因此,需要给土壤中添加一定量的营养物质。试验表明:每亩施用50~80千克尿素,30~40千克磷酸二氢钾,100~120千克三元复合肥,效果很好。
二、覆土方法
1. 覆土方式 比较常用的有:脱袋两段立式覆土出菇、脱袋立式覆土出菇、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双排袋泥垛式单向出菇、一头脱袋单向泥墙式堆垛出菇、半脱袋覆土出菇等多种方式。根据实践经验,最好采用双排脱袋(袋底朝外)泥垛式单向出菇,此法出菇快而齐,后劲足,不易感染杂菌,便于管理,易于推广。
2. 泥土准备 一般园田土均可,采用耕作层10厘米以下土壤更好,其营养丰富、持水性好。每1000个菌棒泥墙需备土1.5米3左右。采土后适当晒干,加入1.5~2千克生石灰,调节pH值至8~9。也可采用过筛砂壤土,加入1%生石灰、0.5%三元复合肥配成营养土(丁湖广等,2007)。
3. 脱袋摆放垒墙 将出过菇的菌棒用锋利刀片剥除外层塑料袋,使菌棒呈裸露状态,发现有杂菌污染斑或老化菌皮、老菇根均应去除干净,以防码墙后污染。具体操作:先在平整夯实的垛基底部摊1层薄泥抹平,泥要求松软、可塑性强。再将已脱好的袋整齐码放在泥上摁实,要求泥封到边,袋与袋之间距离2~3厘米,袋间空隙用泥土填实,防止出“沉底菇”。第一层菌棒码好后,上面覆盖1层3厘米厚的稠泥,按此法垒砌,层与层之间相互压茬呈“品”字形。墙底宽45厘米,上部宽40厘米左右,高7~9层,呈梯形状,长依据温室宽度而定,靠后墙要留出65~70厘米的作业通道。一般每亩大棚可码砌5万棒左右。
三、覆土后管理
1. 平整地面 覆土完成后应及时平整地面走道,清除废菌棒、破皮、杂物等,搞好环境卫生,防止杂菌滋生蔓延,为下一工序做好准备。
2. 泥缝 把袋与袋之间多余的泥块去除,没有抹到位的泥土要勾到位,不用抹得太光太实,防止板结而不易催蕾。
3. 保温、保湿、覆膜 泥好缝后,应及时盖严地膜,以利菌丝恢复生长,3~5天后应视膜表面需水和菌丝恢复情况、墙内菌温、气候状况等,适时进行揭膜通风换气,利于菌丝快速复壮,注意不能出现黄褐色水珠。
4. 催蕾管理 覆膜后10~15天,菌棒表面菌丝明显恢复,此时应适当加大昼夜温差,增加散射光照,加强通风换气,进入催蕾管理。具体条件控制:白天温度控制在12~15℃,夜间在5~8℃,墙内温度掌握在9~11℃之间。光照控制依气温情况而定,以间隔拉放草帘最好。菇棚内通风要配合揭膜通风进行,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即可。整个催蕾期不需喷水增温,只通过揭盖薄膜进行控制。如条件控制得好,管理9~12天即可看到泥缝边出现大量米粒状原基,此时应及时去除薄膜,以利菇蕾生长。
5. 疏蕾 覆土出菇现蕾一般比较密集,因此,应于菇蕾长至花生米大小时及时疏蕾,选留圆整壮实的菇蕾,剔除弱蕾、畸形蕾,每袋均选留2~3个。覆土出菇具有边出菇边现蕾的特点,除及时疏掉多余的密蕾外,还应经常补疏。
6. 育菇 成菇比例达30%以上时,就应按育菇的适宜条件进行控制。具体温度是白天10~13℃、夜间5~8℃,尽可能缩小温差,增强光照,通风要适当增强,整个育菇期不用喷水增湿,菌墙内水分足以满足其生长所需。
7. 采收 采收原则为:采大留小,采密留稀,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覆土栽培边采菇边现蕾,只有及时采收,才能确保质量最优、产量最高、效益最大。
8. 采后处理 前期应注意去除老菇根,一方面避免无端的营养浪费,便于集中营养供应附近幼菇:另一方面避免菇根腐烂感染杂菌。中后期注意环境卫生,防病虫滋生。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揭膜,清除废棒用作燃料;也可就地翻耕松土,将其埋于棚内,用作有机肥料种植蔬菜,借助其降解清除各类杂菌,提高综合生产效益。
网址:https://www.nczfj.com/mogu/20109980.html
[蘑菇种植技术]什么是平菇黄菇病?平菇黄斑病一般是由于菇房高温高湿或者大棚滴水造成的细菌性病害。从业者可通过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温度及湿度来防治该病,对已经发生黄斑病的平菇,严重的要马上采摘,以免传染。...
[蘑菇种植技术]跳虫又称烟灰虫、香灰虫、弹尾虫,在土壤缝隙内活动,嚼食羊肚菌菌丝。在春季会嚼食子囊果,直接造成减产或影响菇体外观,使羊肚菌商品价值或食用价值降低。并且由于虫伤导致腐生性细菌或其他病原物侵染...
[蘑菇种植技术]1. 发病症状初期菌种收缩变形,呈“塌肩”状,后期菌种软瘫呈水渍状,并有黄色水溶物出现的现象。“吐黄水”的菌种、菌袋松软、水分大,不成快,菌丝少或不明显,无菌种香味。症状轻微...
[蘑菇种植技术]菇农咨询:平菇边缘很薄、较脆、色泽 很浅,怎样防治? 解答:这是因为氧气供应不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过大、棚内光线较暗等因素引发的异常症状,不是杂菌病害,可以通过调整管理措...
[蘑菇种植技术]1、栽培环境栽培草菇时,应选择地势较高、靠近水源、排水良好、无污染源的向阳地。做宽5尺、长不限、高6-7寸的畦。哇面泥土被碎,整成龟背形,再撒上茶籽饼驱杀地下害虫。2、稻...
[蘑菇种植技术]春季是香菇的又一个结实盛期,一般可出4~5茬菇,每茬菇间隔10~15天。春季出菇期管理应抓好以下几点: 补充水分 香菇菌棒经过秋、冬两个季节出菇,内部营养和含水量已明显减少,有的重量...
[蘑菇种植技术]1、光照条件 光照既是冬季增温的重要方式,又是提高平菇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光照时间应根据栽种室温度和天气情况来决定,如果栽种室保温性好,夜间温度在5℃以上时,就要尽可能...
[蘑菇种植技术]食用菌覆土后出现大面积的绿霉,是很多适宜覆土栽培的食用菌,如白灵菇、杏鲍菇、平菇等容易出现的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菇袋后熟不彻底,覆土后没有及时从营养生长转入生...
[蘑菇种植技术]眼下,正是香菇成熟季节,在渝北区古路镇吉星村的香菇基地里,一支支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浅褐色的香菇菌肉饱满,长势喜人,村民们则忙着采摘、分拣、称重、装车。 “以前,我们这里...
[蘑菇种植技术]覆土是双孢蘑菇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当双孢蘑菇的菌丝长满培养料后,就可以及时覆土。 覆土材料的制作(1)土壤的选择:覆土材料要求疏松、有持水能力,一般用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