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几名大学生回乡搞林下种植 带动农户走上致富路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可对莆田荔城利荣昌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来说,春天也是收获的季节。
这几天,与利荣昌合作的荔城新度镇下坂村、黄石镇定庄村等生态农业合作社的林下种植基地迎来采收期,每天一大早,当地农民就在树林中忙碌起来,采下盘绕在树枝上的鲜脆欲滴的铁皮石斛枝条,小心翼翼放入篮中。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黄石锦龙林下种植基地,正在采摘的农民说,“这得感谢蔡伟煌、许飞强那几位大学生。”
搞起“立体种植法”
四年前毕业于工程学院的蔡伟煌原本一直在泉州、漳州等地从事工程建筑承包,一年收入80多万元。2013年春节,蔡伟煌回莆田老家过节,得知龙眼价格偏低,当地许多农民不愿管理龙眼树,放任自流。“家乡山好水好,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发展林下经济前景应非常好。”蔡伟煌心中萌发回乡办林下种植基地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同乡许飞强,两人一拍即合,在家人帮助下,他们以入股方式筹资500多万元组建利荣昌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实验器材,建了组培车间,在莆田壶公山脚下租赁50多亩地建林下种植基地。
林下种植,关键要掌握组培种苗技术。为此,他们专门前往漳州一家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半个月,引进15万元种苗,“依瓢画葫芦”种植,但由于遇到自然灾害以及莆田环境、土壤与漳州不同等因素,加上种植管理经验不足,种苗很快损失殆尽。
“这几个大学生,放着一年几十万元的稳定收入不干,跑回来当农民,真是的。”许多人不理解他们。但蔡伟煌的家人鼓励他:“刚开始种,出点状况是正常的。”
为攻克组培种苗技术难关,他俩又到福州,拜访农林大学、农科院的专家。在专家指导下,他们掌握了组培原理、生长习性和科学管理要领。
“金线莲、石斛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人工栽培须攻克品种稳定的技术难关,防止品种退化。”许飞强说,经反复试验,他们先后突破增殖、分化、生根等种苗组培环节技术,2013年底,基地人工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终获成功。2014年,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0多亩土地,扩大种植基地。
铁皮石斛和金线莲在生长条件等很多方面极为相似,经试验,他们搞起“立体种植法”,就是在龙眼树干上“仿生”种植铁皮石斛,在树荫下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生长周期长,差不多需两年时间,这样一来,种植基地的管理成本提高了不少。立体种植就是为了增加土地利用率,在短期内体现农业效益。”蔡伟煌说,“立体种植法”十分奏效,龙眼本身就有保健治病的功效,种植在龙眼树周围的金线莲和铁皮石斛能吸取龙眼树的部分养分来优化功效,生长出来的品质更好。
“这片仿野生种植的金线莲和铁皮石斛可是林中珍宝,贵如黄金。”在定庄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朱国明说,这个林下种植基地有60多亩,以前种植龙眼,一亩一年到头仅能收入2000多元,现在采用“立体种植法”,龙眼加上铁皮石斛、金线莲,收入一下子就翻了好几番。
以好品质赢市场
组培技术攻克了,种植方法也科学了,接下来就是扩大种植规模,树品牌闯市场。
蔡伟煌说,金线莲、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要求高,考虑到大多数农户不能独自大面积种植,他们将一批村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合作社。同时,组织技术人员为村民在除草、施肥等各个环节免费指导,每年免费培训村民400人次。“为确保种植户零风险,我们还把培养好的幼苗卖给合作社,最后收购加工。”
目前,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利荣昌共发展5个农业合作社,种植面积360多亩,带动3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
“金线莲、铁皮石斛号称‘仙草’,具有独特的保健和药用功效。近年来,人工种植‘仙草’的地方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蔡伟煌说,“打价格战,我们没优势,只有打好品质牌,才能应对低价竞争。”
他们有清晰的定位:人有我优,以好品质赢市场。因此,一开始他们就选择栽培难度大但营养成分高的“福建金线莲”。他们种植的铁皮石斛,从不施药,属原生态环保型产品;为与其他品牌区分开,他们注册“壶兰”商标。
“我们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谈到营销创新,蔡伟煌说,他们一开始就放弃传统的批发渠道,而通过直销店向目标消费者营销。之后,毕业于理工大学且善于电商经营的蔡伟煌的哥哥蔡伟山加盟,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开起网店,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市场从闽粤一带一点点拓展开来。
去年,利荣昌收入近2000万元。“基地大了,产品多了,需要在产品的深加工上做文章,才会良性发展。”几位年轻人谈到未来的计划,充满自信。目前,他们正着手养生茶、饮料等产品的研发,准备将中药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中药产品,并借助基地开发采摘体验游。
原文:新闻 > 创业故事:莆田几名大学生回乡搞林下种植 带动农户走上致富路
网址:https://www.nczfj.com/yzzz/201022881.html
[创业故事]人间四月芳菲,黄花风铃木盛开。4月2日,简阳市射洪坝街道举行黄花风铃木赏花活动,盛开的黄花风铃木婀娜多姿、随风摇曳,吸引游人如织。 记者细一打听,这些黄花风铃木是四川花畔里...
[创业故事]阳春三月,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白马村九组潘俊铭的花卉园生机盎然。近几年,盆花产业竞争激烈,但潘俊铭的盆花卖得风生水起,这两年每年都要卖3000多盆鲜花,实现纯利达50万元。 回乡...
[创业故事]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李永生带着对三农事业的热爱和实现抱负的决心,回归家乡的热土,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那个曾经落后贫穷的地方,迎来了一次重生,而他也从一个农村小青年,成...
[创业故事]11月27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来龙村一组水牛养殖大户杨宗泽的养殖场里看到,10多头水牛都是架子牛,大的近1000斤,小的600斤左右。正在给水牛喂草料的杨宗泽高兴地说:“...
[创业故事]“2020年初我购买的15头架子牛,利用酒糟进行短期4个月育肥,育肥一批卖一批,再购进一批,每头售价在1.5万元左右,买牛和养殖成本除外,一头要赚3000元。2020年我养殖3批共45头,要...
[创业故事]在兴文县大河苗族乡落白亮村,有一位95后小伙郑元满自主创业种植香桂,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笔者近日在落白亮村看到,道路两旁绿油油的香桂树在风中摇曳,一股清...
[创业故事]“再有半个月,这茬灵芝就全部破土而出,到7月就可以采摘了。”6月7日,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80后经理陈力在种植大棚内,向记者分享他的劳动成果,“灵芝采摘期从7...
[创业故事]“种蓝莓虽然投入大、时间长,但只要不怕辛苦,自己送到城里销售,获得的回报真的不一样,我的蓝莓自己销售就比批发给商贩每公斤要多卖20元。”6月14日,在泸州市江阳区方...
[创业故事]泰安人刘斌今年初应聘到曲阜的一个小山村卖鱼,自此月入万元不再是梦。 刘斌卖鱼不进市场,而是通过手机直播平台与网友在线赏鱼、拍(卖)鱼,每单可提成10个点。在曲阜市吴村镇...
[创业故事]你在上海一家大酒店,夹起一片烤鸭,用一张小小的薄饼卷起来吃得满口生香。那张筋道的薄饼就有可能来自巨野县一家名叫“上谷佳”的食品加工厂。这家小小的食品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