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阿恰”在新疆打拼24年 帮维吾尔族同胞致富
尤良英在棉花地里。
尤良英 潼南人,1970年生,在新疆种植棉花、红枣、核桃,带动当地人脱贫致富,2015年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对话
重庆晨报:尤大姐,当初为什么敢做出这种很有风险(借钱)的决定?
尤良英:我在新疆这些年,也得到过一位陕西的老军垦的帮助,我们相信:这世界还是好人多。
重庆晨报:得到这么高的荣誉,有什么话想对家乡人说的?
尤良英:我们只是做了自己能够做和愿意做的事,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给家乡丢脸。我们全家人虽然远在他乡,但时时刻刻惦记着家乡,惦记着自己是个重庆人。
“大家尽情唱歌跳舞,阿恰的家就是你们的家。”2015年9月24日,新疆人民欢度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十三团十一连职工尤良英家中,大家聚在一起过节,好不热闹。厨房里大盘鸡热气腾腾,客厅内客人们载歌载舞,茶几上摆着刚从地里摘回来的葡萄、红枣。
几天后,2015年国庆节前夕,尤良英第一次到了北京,她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45岁的重庆潼南人尤良英在新疆生活了24年,在此期间,她不仅靠种棉花过上了小康生活,还帮助维吾尔族同胞脱贫致富,成为维吾尔同胞尊敬的“阿恰(姐姐)”。
24年打拼,重庆妹子名声传开了
“20多年前,做梦都不会想到我会在新疆扎根。”在氤氲着古尔邦节气氛的欢声笑语之中,尤良英打开了话匣子。1970年,尤良英生于重庆潼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2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丢下她和9岁的弟弟悄悄离开,尤良英不得不辍学回家,当起了“家长”。
1991年,刚生孩子不久的尤良英听说新疆田多、机会多,没有多想,夫妻俩就坐上到新疆阿拉尔的绿皮火车。到了阿拉尔,夫妻俩进入建设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十三团十一连,租了28亩地种棉花。没任何经验的尤良英看到棉花总不发芽,便跪在地上,用双手把较硬的土壳拨开。到了收获季节,夫妻俩踩着月光,凌晨就进地里摘棉花,伸手抹脸,竟抹了一手蚊子血。
“土地不骗勤快人。”第一年,尤良英夫妻的棉花地收成就位居连队前列,拿到了1000元额外奖金。之后每年,尤良英家的棉花收成始终名列前茅,“重庆妹子干练泼辣能干”的名声传开了。
借钱、教手艺,帮助工人致富
渐渐地,尤良英扩大了种植面积,2006年尤良英需要摘棉花的工人。麦麦提带着维吾尔族同乡,到尤良英的地里摘了三个月棉花,就回了皮山的家里。
几个月后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两家人的关系。“老板,我老婆得重病了,能不能借我一万块钱呀?我一定还你!”电话那头,麦麦提语气急促。
一个相处了三个月的工人,一个急迫的求助,尤良英不能平静,跟丈夫商量后,夫妻俩还是做出了抉择。尽管1万元对于尤良英夫妻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她还是立即租车赶到百多公里外的阿克苏,将钱汇了过去。
两个多月后,麦麦提又给尤良英打来了电话,电话中没直接提还钱的事,只是让她去趟他家。“他家在一千公里外,我当时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拿回借的钱,但我还是去了。”尤良英瞒着丈夫,独自一人到了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一小队麦麦提的家里。
尤良英站在麦麦提家门口时被震动了, “这辈子我从没见过那么苦的地方,没见过那么破烂的房子,没见过那么穷的家……”尤良英说。此时,麦麦提位于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一小队的家一片荒凉,房子是泥土糊的土墙、杨树枝盖的顶棚,低矮破烂,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一个土炕上摆放了几床被子。
麦麦提含着泪比划着说,妻子治疗卵巢囊肿、阑尾炎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债,一家人靠天吃饭,只能靠微薄的低保金度日,加上养育三个小孩,还有年过八旬的母亲,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老板,对不起,你的钱我们暂时还不了。要不今年我还去给你捡棉花……”麦麦提说。
看着眼前的场景,尤良英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年,尤良英邀请麦麦提到她家收棉花,她一直记得要帮麦麦提致富的诺言。她不仅教麦麦提如何提高摘棉花的效率,还在家中专门为他腾出一个房间,锅碗瓢盆被褥全部换新。
除了工资,当年,尤良英还多给麦麦提1.4万元,让他去还外债、修新房。“阿恰,谢谢!”接过这笔钱,麦麦提拉着尤良英的手哭了。
“阿恰的地在,我就在!”如今,麦麦提在尤良英的帮助下,成了老家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的首富,年收入达15万元。但每年棉花成熟时,麦麦提都会带着20多个工友到尤良英的地里摘棉花。
我们永远都是最地道的重庆人!
“新疆虽好,我还是想老家!”尤良英从家中的泡菜坛子中取了一碗泡菜,白口吃着,在她眼里,这就是一道最美的家乡味道。“无论身在哪里,无论将来做些啥子,我们永永远远都是最地道的重庆人!”尤良英说。
如今,尤良英家的棉花地有190多亩,还种了30多亩枣树和核桃,年收入近50万元。每到收获季节,她就会一箱箱地往潼南老家寄红枣、核桃,让老家的亲友们尝鲜。
“大家都说我的东西好。”新一年到来,能干勤劳的尤良英有了新愿望:申请“尤良英”商标,把自家种的红枣、核桃、棉花销往重庆,让更多家乡人能吃到新疆日晒长、味道甜的果品,盖上新疆棉花做的被子。同时,她还计划回老家种枣和核桃,带动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原文:新闻 > 创业故事:重庆“阿恰”在新疆打拼24年 帮维吾尔族同胞致富
网址:https://www.nczfj.com/yzzz/201021660.html
[创业故事]人间四月芳菲,黄花风铃木盛开。4月2日,简阳市射洪坝街道举行黄花风铃木赏花活动,盛开的黄花风铃木婀娜多姿、随风摇曳,吸引游人如织。 记者细一打听,这些黄花风铃木是四川花畔里...
[创业故事]阳春三月,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白马村九组潘俊铭的花卉园生机盎然。近几年,盆花产业竞争激烈,但潘俊铭的盆花卖得风生水起,这两年每年都要卖3000多盆鲜花,实现纯利达50万元。 回乡...
[创业故事]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李永生带着对三农事业的热爱和实现抱负的决心,回归家乡的热土,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那个曾经落后贫穷的地方,迎来了一次重生,而他也从一个农村小青年,成...
[创业故事]11月27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来龙村一组水牛养殖大户杨宗泽的养殖场里看到,10多头水牛都是架子牛,大的近1000斤,小的600斤左右。正在给水牛喂草料的杨宗泽高兴地说:“...
[创业故事]“2020年初我购买的15头架子牛,利用酒糟进行短期4个月育肥,育肥一批卖一批,再购进一批,每头售价在1.5万元左右,买牛和养殖成本除外,一头要赚3000元。2020年我养殖3批共45头,要...
[创业故事]在兴文县大河苗族乡落白亮村,有一位95后小伙郑元满自主创业种植香桂,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笔者近日在落白亮村看到,道路两旁绿油油的香桂树在风中摇曳,一股清...
[创业故事]“再有半个月,这茬灵芝就全部破土而出,到7月就可以采摘了。”6月7日,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80后经理陈力在种植大棚内,向记者分享他的劳动成果,“灵芝采摘期从7...
[创业故事]“种蓝莓虽然投入大、时间长,但只要不怕辛苦,自己送到城里销售,获得的回报真的不一样,我的蓝莓自己销售就比批发给商贩每公斤要多卖20元。”6月14日,在泸州市江阳区方...
[创业故事]泰安人刘斌今年初应聘到曲阜的一个小山村卖鱼,自此月入万元不再是梦。 刘斌卖鱼不进市场,而是通过手机直播平台与网友在线赏鱼、拍(卖)鱼,每单可提成10个点。在曲阜市吴村镇...
[创业故事]你在上海一家大酒店,夹起一片烤鸭,用一张小小的薄饼卷起来吃得满口生香。那张筋道的薄饼就有可能来自巨野县一家名叫“上谷佳”的食品加工厂。这家小小的食品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