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养鸡 一年增收30万
邹兴丽给兔子喂食
每天早上6点起床,将10多只土鸡和100多只小鸡装进皮卡车里,带到镇上卖掉,已经成为泸州合江县九支镇夹子口村民汪久波今年以来每日的常态,也是他每天最高兴的一段“进账”时间。
回到家乡3年多,王久波和妻子先后在家里养殖兔子、土鸡、并孵养小鸡,对比在外打工8年的日子,汪久波坦言,回到家乡踏实、有归属感。
来自泸州市就业局的一份统计信息显示:2013年1月以来,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5194人总投资额达37.7亿元,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4万多人。当地政府也制定多种措施积极为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
家中办养殖
打工仔年入30万
3年前,在浙江打工8年的汪久波和妻子邹兴丽回到老家——合江九支。
在外期间,夫妻俩没有特别的技术,靠着运输货物挣钱。2012年下半年,由于生意不好做,恰好家乡正在搞发展,想着可以照顾一家老小,汪久波便和家人商量,决定回老家发展。
在农村老家拥有自己的土地,是汪久波的优势所在。汪久波的土地就近挨着房屋,回到家乡的夫妻俩,在离家不到50米的平地上搭建了一个300多平米的兔子养殖基地,开始养殖兔子,3年时间过去,如今,每个月,汪久波的兔子养殖地能够出笼兔子1000多只,还都不愁销路。
今年以来,汪久波和妻子又开始商量着发展另外的养殖业,于是,在自家附近的另一片山坡地,每日便有着成群结队的土鸡撒欢。汪久波介绍,今年以来,除了养殖了2万多只土鸡,他们还在孵化小鸡,目前,在家中待售的小鸡就有1000多只。
邹兴丽小小地算了一账,今年以来,已经卖掉小鸡近3万只,土鸡销量也有近7000只,按照一只小鸡可赚8元,一只土鸡可赚15元的价格,那么今年,单单是养鸡的收入就有34.5万。
汪久波说,明年,还要将养殖场进一步扩大,“我家附近,还有几百亩的的山林,打算在这里搞一个宁夏养殖场,专门喂养土鸡。”
回到家乡发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汪久波坦言,“在外的打工日子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每天吃饭都是赶着吃,对娃儿的想念真的止都止不住。”如今,每天晚上,一家人围着圆桌进餐,其乐融融,只是数年前,他想都不敢想的。
回乡学技术
建筑工创业当老板
11月20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九色甜元”果园里,老板余宗芩正和其他果农一起,为葡萄搭棚。对于余宗芩来说,在外漂泊多年的他能回到家乡建立起一座果园,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
余宗芩是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人。2004年,余宗芩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开始从事建筑行业,辗转于全国各地。然而,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却渴望有一日回到家乡,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2010年通过考试,他回到了泸州参加3年的全脱产培训,共学习了农业、创业等21门学科。学成后的余宗芩便不再到外地打工,而是着手自己创业。在经过多方的考察后,余宗芩决定投资农业,开始在老家建立起了一片果园。“刚回来的时候,现在果园的这片地还是一座已经废弃了的工厂和荒地,想着这些地空着可惜,我就决定把这里盘下来。”
起初,余宗芩流转到手的土地并不多,他也只打算仅种点葡萄,做点小生意。然而随着后来政府的支持,手中可支配的土地越来越多,最终土地规模达到了700亩。于是,他便开始栽种更多的水果。如今,余宗芩将这700亩地建成了一片果园,也开始在果园里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我想的就是果园里一年四季都能有水果,把它做成个体验式的采摘基地,现在已经种上了甜橙、李子、西瓜、桃子……再过些时间,就都长起来了。”
/原因剖析/
政府建渠道 发展机遇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在九支镇,像汪久波这样的返乡农民工创业人员,近年来数量正逐步上升。九支镇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白正涛介绍,仅今年来,在工商所登记注册的农民创业个体户就达100多家,另外一个可以看到的数据变化是,每年申请的贷款金额也在逐步攀升,对比前几年翻了好几番。当地政府注意到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以发展养殖业为主,为了给创业者搭建一个更好的销售渠道,考虑明年在镇上开建一个“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就近不仅可以照看家人,大家伙儿在家里还能挣钱,何乐而不为呢。”白正涛说,以九支为例,九支镇与贵州赤水隔河相望、一桥相连,是四川贵州双向对接的重要节点,同时是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镇,目前正着力建设边贸旅游重镇。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城镇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和完善,家乡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到九支。
白正涛说,这几年,小镇发展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惊喜,但最让自己意外的是,本来九支镇镇上户籍人口不到7千,但现在长期在镇上居住的有近3万人,“很多人回家以后,挣到钱了,愿意都来镇上买房子。”白正涛说。
/政策帮忙/
大势所趋政府为创业开“绿色通道”
从泸州市就业局的统计信息来看,截至目前,泸州市在外务工人员150余万人。据初步统计,2013年1月以来,全市返乡创业农民工5194人,农民企业家501人,总投资额达37.7亿元,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4万多人。
“在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作调研时,我们发现其创业模式主要有4种。”泸州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基本生存型模式。这类创业主要表现为家庭小作坊、小工厂、小卖店、小餐馆之类,对资金、技术和管理要求不高。二是政策引导产业带动模式,利用各区县的不同资源、不一样的优势,开展种植、养殖等。三是打工转型的创业模式,打工者带回技术、管理经验、市场客户和订单,有的还带回熟练工人,因而创业成功率较高。四是“能人+返乡创业互助”的模式,直接带动周边百余名村民就业。
除此之外,从返乡农民工创业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创业人员占据了返乡创业人员的86%,“所以我们也有针对性开展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比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据的培训也相应会多得多。”该负责人介绍。
为了激励返乡农民工创业致富增收,有的区县还利用自身优势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如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该孵化园2013年成立,占地面积30000亩,现入驻创业孵化企业10家,吸引个体创业者60余人,解决了返乡农民工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就业,孵化培训近100人,创造产值5000余万元。
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将是大势所趋,建议各级政府在当前大环境政策的前提下,在用地、收费、工商登记、税费服务等方面扶持农民工创业,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
网址:https://www.nczfj.com/yzzz/201020533.html
[创业故事]人间四月芳菲,黄花风铃木盛开。4月2日,简阳市射洪坝街道举行黄花风铃木赏花活动,盛开的黄花风铃木婀娜多姿、随风摇曳,吸引游人如织。 记者细一打听,这些黄花风铃木是四川花畔里...
[创业故事]阳春三月,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白马村九组潘俊铭的花卉园生机盎然。近几年,盆花产业竞争激烈,但潘俊铭的盆花卖得风生水起,这两年每年都要卖3000多盆鲜花,实现纯利达50万元。 回乡...
[创业故事]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李永生带着对三农事业的热爱和实现抱负的决心,回归家乡的热土,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那个曾经落后贫穷的地方,迎来了一次重生,而他也从一个农村小青年,成...
[创业故事]11月27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来龙村一组水牛养殖大户杨宗泽的养殖场里看到,10多头水牛都是架子牛,大的近1000斤,小的600斤左右。正在给水牛喂草料的杨宗泽高兴地说:“...
[创业故事]“2020年初我购买的15头架子牛,利用酒糟进行短期4个月育肥,育肥一批卖一批,再购进一批,每头售价在1.5万元左右,买牛和养殖成本除外,一头要赚3000元。2020年我养殖3批共45头,要...
[创业故事]在兴文县大河苗族乡落白亮村,有一位95后小伙郑元满自主创业种植香桂,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笔者近日在落白亮村看到,道路两旁绿油油的香桂树在风中摇曳,一股清...
[创业故事]“再有半个月,这茬灵芝就全部破土而出,到7月就可以采摘了。”6月7日,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80后经理陈力在种植大棚内,向记者分享他的劳动成果,“灵芝采摘期从7...
[创业故事]“种蓝莓虽然投入大、时间长,但只要不怕辛苦,自己送到城里销售,获得的回报真的不一样,我的蓝莓自己销售就比批发给商贩每公斤要多卖20元。”6月14日,在泸州市江阳区方...
[创业故事]泰安人刘斌今年初应聘到曲阜的一个小山村卖鱼,自此月入万元不再是梦。 刘斌卖鱼不进市场,而是通过手机直播平台与网友在线赏鱼、拍(卖)鱼,每单可提成10个点。在曲阜市吴村镇...
[创业故事]你在上海一家大酒店,夹起一片烤鸭,用一张小小的薄饼卷起来吃得满口生香。那张筋道的薄饼就有可能来自巨野县一家名叫“上谷佳”的食品加工厂。这家小小的食品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