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农民在陕西栽培灵芝致富
“净利润28万元,明年估计还有20多万元的净收入!”今年,龙南乡垟尾村村民余东华在陕西栽培灵芝很有收获。
余东华今年46岁,与食用菌打交道已有32年了,与灵芝打交道也整整9年了。他说,他这辈子的工作都没有离开过食用菌。而灵芝栽培的特殊性也注定他是一位要漂泊的人,余东华种植灵芝这9年里,到过江西,去过贵州,呆过云南,如今又到了陕西安康。
余东华出生在垟尾村的一户贫困家庭,14岁时因家里交不起15元的学费被迫辍学,跟随父亲去江西婺源做香菇,冬天出门做香菇,春天回家种田,这样的生活持续了8年,几乎伴随了余东华整个青春期。“家里条件差,下面还有弟弟妹妹要上学,全家只有爸爸和哥哥在外打工,也交不起学费,就跟着爸爸哥哥一起去做了,还能贴补家用。”小时候的余东华很懂事。
余东华在过去十几年中一直在外栽培香菇和木耳,但是,不论早年跟随父亲兄长,与人合伙或是自己单干,栽培香菇木耳却始终没有给他带来大的效益,“几乎每年都处在刚刚够家里支出的状态。”余东华告诉记者。直到2008年冬天,经朋友介绍,余东华开始栽培灵芝。他先后在江西、云南、贵州建立种植基地,由于余东华为人心细热情,爱交朋友又很仗义,从跟随父亲和哥哥外出做食用菌的几年到自己独自开始做食用菌,余东华为自己攒下了不少的人脉资源。哪里的土壤气候好,哪里的用工便宜,哪里比较适合灵芝栽培,朋友们都会相互交流,这给余东华选择栽培基地省了不知多少力气。2008年开始在外栽培灵芝的前4年,由于朋友的帮忙,加上十几年和食用菌打交道的经验,余东华栽培的灵芝都有不错的产量和价格,余东华也因此累积了一定的财富。
但是,创业的道路总是充满风雨充满荆棘。结婚后,为了不让妻子和孩子跟着他在外面漂,他选择一个人在外面漂泊创业,留妻子在龙泉照顾孩子,这成了余东华对家人最大的亏欠。由于路途遥远,创业忙碌,余东华每年只回家两三趟,所以他几乎缺席了孩子所有的成长岁月,“每年在家的时间手指头都数得过来。”而且,一开始做灵芝的前几年,收益都是很不错的,也攒下了不少积蓄,他准备将家人在城里安顿下来。但是,四年前,他厂里的一位工人在运送段木过河的时候不幸溺亡,100多万元的赔偿款将余东华打回原形,“本来打算在城里买房子,让家人住得好一点,不用再挤在出租房里,这样一来,买房子的事情就打了水漂了。”不仅如此,两手空空的他连继续投资灵芝的成本都没有了,只好回到龙泉重新开始,“那段时间很颓废,一方面觉得以前的辛苦付之东流,一方面又怀着对死者的愧疚。”余东华说:“很长时间走不出来,都是朋友和妻子在身边开导我。”余东华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还有一大家子的人在等着他养活。在朋友的帮助下,余东华重振旗鼓,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元,又通过几个朋友的联保向银行贷款15万元,凑够了20万元,这一次,余东华选择了陕西安康。“安康是中药材之乡,很适合种植灵芝,地名也很好,安康安康,福寿安康。”
余东华在陕西安康市恒口镇建立了灵芝栽培基地,种植推广“龙芝2号”。2015年,余东华种植“龙芝2号”段木50万公斤,面积达15亩。由于灵芝新品种龙芝2号的灵芝朵形大、菌盖厚、产量高、质量好,加上余东华实行标准化种植,今年灵芝全面丰收,采收灵芝18400公斤,平均每100公斤段木产量达到3.68公斤,比一般的生产基地高出22%,销售总额达78.65万元,除去成本,创利润28.65万元。“大丰收,很高兴啊,很多在外栽培灵芝的人都向我询问品种,一些人还会来我这里买菌种。”余东华高兴地说。由于产量高而且质量佳,根据这批段木目前的菌丝发育预测,2016年还可采收8000—9000公斤,因为不需要原木、菌种、接种、发菌、埋土等投入,只需少量管理费用,将大大减少成本,预计到2016年还可增收25万元。
现在,余东华已经在龙泉城里买了房子,一家人再也不用挤在又小又破的出租房里,生活也越来越好。接下去,余东华表示还将在江西德兴再建立一个15亩的基地,“原基地只要请一两个工人日常管理,我偶尔过去看下就行,明年就把重心放在新基地了。”未来,在余东华眼里那是充满希望的。
网址:https://www.nczfj.com/yzzz/201020204.html
[创业故事]人间四月芳菲,黄花风铃木盛开。4月2日,简阳市射洪坝街道举行黄花风铃木赏花活动,盛开的黄花风铃木婀娜多姿、随风摇曳,吸引游人如织。 记者细一打听,这些黄花风铃木是四川花畔里...
[创业故事]阳春三月,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白马村九组潘俊铭的花卉园生机盎然。近几年,盆花产业竞争激烈,但潘俊铭的盆花卖得风生水起,这两年每年都要卖3000多盆鲜花,实现纯利达50万元。 回乡...
[创业故事]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李永生带着对三农事业的热爱和实现抱负的决心,回归家乡的热土,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那个曾经落后贫穷的地方,迎来了一次重生,而他也从一个农村小青年,成...
[创业故事]11月27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来龙村一组水牛养殖大户杨宗泽的养殖场里看到,10多头水牛都是架子牛,大的近1000斤,小的600斤左右。正在给水牛喂草料的杨宗泽高兴地说:“...
[创业故事]“2020年初我购买的15头架子牛,利用酒糟进行短期4个月育肥,育肥一批卖一批,再购进一批,每头售价在1.5万元左右,买牛和养殖成本除外,一头要赚3000元。2020年我养殖3批共45头,要...
[创业故事]在兴文县大河苗族乡落白亮村,有一位95后小伙郑元满自主创业种植香桂,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笔者近日在落白亮村看到,道路两旁绿油油的香桂树在风中摇曳,一股清...
[创业故事]“再有半个月,这茬灵芝就全部破土而出,到7月就可以采摘了。”6月7日,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80后经理陈力在种植大棚内,向记者分享他的劳动成果,“灵芝采摘期从7...
[创业故事]“种蓝莓虽然投入大、时间长,但只要不怕辛苦,自己送到城里销售,获得的回报真的不一样,我的蓝莓自己销售就比批发给商贩每公斤要多卖20元。”6月14日,在泸州市江阳区方...
[创业故事]泰安人刘斌今年初应聘到曲阜的一个小山村卖鱼,自此月入万元不再是梦。 刘斌卖鱼不进市场,而是通过手机直播平台与网友在线赏鱼、拍(卖)鱼,每单可提成10个点。在曲阜市吴村镇...
[创业故事]你在上海一家大酒店,夹起一片烤鸭,用一张小小的薄饼卷起来吃得满口生香。那张筋道的薄饼就有可能来自巨野县一家名叫“上谷佳”的食品加工厂。这家小小的食品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