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远景:身残也致富 热心善调解
何远景今年所种的冬瓜个头均非常大,目前已被客商全部预定。
今年9月,英德曾召开农村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市委书记汪耿东指出,“农村工作关键在带头人”,要注重从农村优秀人才中培养发展党员,使之成为“好人+能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近年英德农村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从事种养、加工、营销乃至电商等各行业的致富能手。他们在致富自身的同时,对周边农民发挥着显著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或正在成为目前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最具牵引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为此,本报特别推出“发现乡村能人”栏目,通过报道不同类型的乡村能人,再现他们的经历,发出他们的声音,为英德农村发展建言献策。
发现乡村能人“有事找景叔”。
在英德市石牯塘镇萤火村委,有一位被村民交口称赞的“明星”,他十年如一日义务奔走在村民之间,为村民排忧解难,调解各种纠纷近千宗。同时,他也是英德市残疾人专职委员之一,通过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创造财富,为村里甚至全市的残疾人作榜样示范,并积极为残疾人服务。
“我只是想尽己所能,为群众办点实事”。已近花甲之年的何远景是2012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年入党”的何远景说,只要党委政府、村支部还信任自己,他就会一直这么干下去,为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身残志坚 劳动致富
今年59岁的何远景,是石牯塘镇萤火村下何村小组人,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但何远景并没有因此而自卑,从小到大,他一直积极面对生活,高中毕业后,何远景曾到佛山南海从事汽车修理工作多年,后来回到家乡务农,并在村里担任过村长一职。
务农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因为身体残疾,何远景远比一般人要付出更多艰辛,但何远景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一直埋头苦干。“除了跑不过人家,担抬重物不能超过100斤,其他的都还好。”何远景说,自己虽然左脚残疾,但他也和正常人一样,到年龄后便娶妻生子,现在儿女双全,家庭美满。
今年7月份,何远景利用自家6亩地种植黑皮冬瓜且实现大丰收,预计产量达到8万斤,而这些冬瓜已经被客商预定一空。何远景表示,以目前市场价格八毛三分来算,除去瓜苗、瓜扦等成本,纯收入约5万元。
记者在何远景的冬瓜地里看到,这些冬瓜个头非常大,约1米高,重达三四十斤,最大的一个约有60多斤。何远景认为,这次种瓜获得丰收,主要与瓜的品种、种植技术等有关,“与以前盲目种瓜不同,我今年经常到镇农科站去咨询技术员,有不懂的就去问,所以种植技术很重要。”何远景说。
10年义务 为民调解
2005年,何远景加入了村委调解组,成为一名义务的农村调解员。据何远景回忆,当时是村支书找到他,说他在村民里的口碑比较好,希望他能加入到村委调解组里,调解村民之间的纠纷,维护村庄和谐稳定。何远景一口答应,成为当时只有8名成员的村委调解组的一员。
成为调解员后,何远景积极参与当地的调解工作。十年来,他一直秉承着为村民办实事的理念,认真、耐心地处理村民反映的大大小小纠纷事件,无论是大到一些村与村之间的土地纠纷,,还是小到邻居间鸡鸭被偷的“蒜皮小事”,何远景都会亲自去核实、调查和解决。
“做调解工作是不分日夜的,我们几个调解员经常在白天跑了一天后,晚上还要到村民家去了解情况。”何远景说,比如在不久前,他曾为一宗纠纷案件,前后共用了四天四夜进行劝说,最后双方才达成协议。另外,作为调解员,他的手机要24小时开机,以确保接听到村民的电话,“有时候利用手机也能成功调解一些小纠纷。”
十年调解工作,何远景分文不取,只是近几年村委才有几百元的通讯费补贴。在他心里,只要能帮助到村民,村民信任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自己吃点亏或辛苦点并不算什么。
热心残疾事务不能“等靠要”
如今,何远景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残疾人专职委员。作为残疾人专职委员,平日里,他要经常走访、联系残疾人,掌握残疾人及其家庭情况,并及时为他们提供服务。“残疾人更了解残疾人的需求,所以我愿意尽绵薄之力,为他们去谋福利。”
“残疾人一样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关键是你不要总是等、靠、要。”何远景说,现在农村有些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早早就放弃了自己,每天就是等着政府或者其他人的资助,完全没有上进心。对此,何远景认为,除了政府和社会上的人多关心和引导外,残疾人更要靠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摆脱贫困。
英德市残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何远景今年种植的黑皮冬瓜大丰收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是全市残疾人学习的榜样,残疾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解决就业、自食其力、创造财富。
网址:https://www.nczfj.com/yzzz/201019981.html
[创业故事]人间四月芳菲,黄花风铃木盛开。4月2日,简阳市射洪坝街道举行黄花风铃木赏花活动,盛开的黄花风铃木婀娜多姿、随风摇曳,吸引游人如织。 记者细一打听,这些黄花风铃木是四川花畔里...
[创业故事]阳春三月,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白马村九组潘俊铭的花卉园生机盎然。近几年,盆花产业竞争激烈,但潘俊铭的盆花卖得风生水起,这两年每年都要卖3000多盆鲜花,实现纯利达50万元。 回乡...
[创业故事]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李永生带着对三农事业的热爱和实现抱负的决心,回归家乡的热土,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那个曾经落后贫穷的地方,迎来了一次重生,而他也从一个农村小青年,成...
[创业故事]11月27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来龙村一组水牛养殖大户杨宗泽的养殖场里看到,10多头水牛都是架子牛,大的近1000斤,小的600斤左右。正在给水牛喂草料的杨宗泽高兴地说:“...
[创业故事]“2020年初我购买的15头架子牛,利用酒糟进行短期4个月育肥,育肥一批卖一批,再购进一批,每头售价在1.5万元左右,买牛和养殖成本除外,一头要赚3000元。2020年我养殖3批共45头,要...
[创业故事]在兴文县大河苗族乡落白亮村,有一位95后小伙郑元满自主创业种植香桂,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笔者近日在落白亮村看到,道路两旁绿油油的香桂树在风中摇曳,一股清...
[创业故事]“再有半个月,这茬灵芝就全部破土而出,到7月就可以采摘了。”6月7日,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80后经理陈力在种植大棚内,向记者分享他的劳动成果,“灵芝采摘期从7...
[创业故事]“种蓝莓虽然投入大、时间长,但只要不怕辛苦,自己送到城里销售,获得的回报真的不一样,我的蓝莓自己销售就比批发给商贩每公斤要多卖20元。”6月14日,在泸州市江阳区方...
[创业故事]泰安人刘斌今年初应聘到曲阜的一个小山村卖鱼,自此月入万元不再是梦。 刘斌卖鱼不进市场,而是通过手机直播平台与网友在线赏鱼、拍(卖)鱼,每单可提成10个点。在曲阜市吴村镇...
[创业故事]你在上海一家大酒店,夹起一片烤鸭,用一张小小的薄饼卷起来吃得满口生香。那张筋道的薄饼就有可能来自巨野县一家名叫“上谷佳”的食品加工厂。这家小小的食品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