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鸭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鸭的育雏期主要是指从雏鸭出壳一直到6周龄。由于此期间雏鸭因绒毛保温效果差,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我们在管理上要首先强调保持适当高的环境温度,尤其在第一周更是如此。这一点,要比蛋用鸭或兼用型鸭要求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用鸭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肉用鸭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在肉用鸭育雏前需要对鸭舍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墙壁以及地面的彻底冲洗。接着选用0.3%的消毒液进行喷洒式消毒。对于一些密闭性比较好的鸭舍,每立方米用40毫升福尔马林和20克的高锰酸钾熏蒸12小时。同时将饮水器、饲料槽等用具进行消毒。消毒完毕之后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育雏舍经过彻底消毒之后,要避免没有经过消毒的用具搬入其内,目的是减少重新污染的机会。
2.肉用雏鸭的选择标准
肉用雏鸭无论是自己孵化还是购买,都要按照标准进行选择。首先,鸭的肛门一定要干净,不存在黄白色的粪便。其次,鸭的脐带吸收效果好,不存在一些血痕。另外,鸭腹部的收缩功能一定要好,不能选择一些大肚子鸭。最后,要求鸭的眼、爪和腿等不能有畸形。只有符合上述标准的才可以认为是健康雏鸭。如果有一条不符合,就可能会降低雏鸭的成活率。因此选择雏鸭要慎重。
3.肉用雏鸭的饲养管理要点
鸭舍:要想提高雏鸭的成活率,首先就要保证鸭舍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为雏鸭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刚出生的雏鸭需要的温度相对来说较高,通常情况下,第一周的育雏温度为33~35℃,以后每周降低2℃。大约经过6周之后,雏鸭基本上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鸭舍中的温度是否适宜,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也可以根据雏鸭的活动情况加以判断。如果鸭舍中的温度较高,雏鸭通常会通过张口进行喘气,而且食欲也会大幅度下降。如果鸭舍中的温度过低,雏鸭就会拥挤在一起,出现睡眠不安的现象,同时发出“叽叽”的叫声。如果鸭舍中的温度适宜,雏鸭表现得很活泼,而且饮食正常,精神状况良好。实践证明,如果鸭舍中能够保持适宜的温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球虫病等病的发生,进而大幅度提升雏鸭的成活率。鸭舍中除了温度适宜外,湿度也一定要合适。鸭舍中湿度过高或者过低对于雏鸭的生长都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果鸭舍中的湿度过低,就很容易造成舍内灰尘飞扬,进而引起雏鸭的呼吸道疾病。如果鸭舍中的湿度过高,也会造成鸭舍中的有害气体大量增加,进而给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一定的条件,影响雏鸭的健康生长。
饮水与饲料:雏鸭出壳之后进入鸭舍,要先给雏鸭饮水,并在饮水中每只鸭添加1000单位青霉素。3个小时后可以给雏鸭饮用3%的红糖水,用温水喂养。在之后的饲养管理中,要定期地让雏鸭适当饮水,避免出现缺水现象,以保证雏鸭能够随时饮水。如果雏鸭出现缺水,就很可能导致其因为干渴而死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有三分之一的雏鸭开始寻食,就可以进行饲喂。饲喂要选用全价的配合饲料,而且要定时定量。在通常情况下,雏鸭的饲喂按照前2周每天饲喂7次,每增加一个周龄饲喂的次数减少1次的原则掌握。当雏鸭6周龄之后,每天饲喂4次就可以了。雏鸭第3周之后,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少量干净的细沙,这样可以增强雏鸭的消化机能。
免疫:基于雏鸭阶段其自身的免疫力比较差,很容易感染一些疾病。因此,要对鸭舍做好卫生与消毒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鸭场的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而控制鸭场出现传染病的传播。
雏鸭的饲养管理
对肉鸭生产来说,雏鸭的饲养管理是一项即重要又细致的工作,必须抓住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措施。
肉用型雏鸭与蛋用型雏鸭的基本要素差不多,主要区别在于:一是育雏温度比蛋用雏鸭高;二是饲料的营养水平要求也比蛋鸭高。
1、育雏的条件
(1)温度
雏鸭在前3周,因绒毛未丰,体温调节机能不全,所以开始育雏时,温度应保持在30~32℃。根据季节可略有变化,冬季宜提高1℃,夏季降低1~2℃,48小时以后,每周下降3~5℃,直至室外温。
(2)通风
育雏室只有保持空气新鲜,才能保证雏鸭的正常新陈代谢和健康生长。
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加,其排泄量也会增加,这些排泄物和禽舍内的有害气体将直接造成环境和空气污染,而影响雏鸭的生长发育。因此,在育雏期应坚持通风换气。在冬季可以先将育雏室内温度提高1~2℃后,再打开门窗,以保证室温稳定。
(3)密度
对肉鸭生产来说,如果饲养密度不当,就会造成经济损失和其它浪费。因此,育雏数量应根据饲养场的面积、育雏室面积而定。同时,饲养密度还要随季节略有变化,如果饲养密度过大,容易引起鸭群拥挤,采食不均,个体发育不匀,易患疾病等问题;如果饲养密度过低,虽能提高成活率,但不易保温且经济上不合算。一般平养的,具有1.5~2倍于鸭舍面积运动场的鸭舍,育雏面积为禽舍面积的1/3左右,密度为7~9只/m2。在条件良好的鸭场,可以使用移动的隔墙,以保证密度的合理和温度的适宜。
(4)湿度
育雏前期,室内温度较高,水分蒸发快。此时,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如空气中湿度过低,雏鸭易出现肢趾干瘪,精神不振等轻度脱水症状,影响健康和生长。所以,1周龄以内,育雏室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2周龄起维持在50%~60%即可。若湿度过高,则高温、高湿的环境,不仅使雏鸭的体热散失受阻,致使食欲减退,精神不佳,而且为霉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雏鸭生病。若遇低温高湿,对育雏更不利,危害更严重,雏鸭的体热散失太快,很容易着凉生病,而且饲料消耗增加。所以,育雏期内以温度为主要因素,把温度和湿度结合起来考虑,严格掌握,灵活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5)光照
在整个育雏阶段的前3天,进行连续光照,以后每天光照23小时,8天以后,每天减少1小时,直到采用自然光照。光照强度以便于鸭子采食和饮水为宜,一般在1~2W/m2。
2、育雏的方式
肉用型雏鸭的培育方式主要有地面育雏和网上育雏及塑料大棚育雏等三种。
(1)地面育雏
这是使用得最久、最普遍的一种方式,雏鸭直接放在育雏舍的地面上,地面上铺垫清洁干燥的稻草(需切短)或木屑,雏龄越小垫草越厚(初生雏第一次垫料厚6~8cm),使雏鸭熟睡时不受凉,且有保温作用,但在饮水和采食区不垫料。这种育雏方式,设备简单,投资省,积肥好,不论条件好坏,均可采用。
(2)网上育雏
网上育雏的最大特点是:环境卫生条件好,雏鸭不与粪便接触,感染疾病的机会少;其次是不用垫料,节约劳力;其三是,温度比地面稍高,容易满足雏鸭对温度的要求,可节约燃料,而且成活率较高。缺点是一次性投资比较大。
(3)塑料大棚育雏
它是结合应用塑料大棚饲养肉鸭而采取的育雏方式,其具体方法是在大棚内用塑料薄膜帘子隔出一部分空间用来育雏,优点是容易保温,不需设专门设轩育雏室,投资少,成本低,易于管理,成活率高。
除上述三种方式外,还有将地面育雏与网上育雏结合起来,称为混合式。其做法是将育雏舍地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高出地面或将地面挖深的网床;另一部分是铺垫料的地面。这两部分之间水泥波面连接。饮水器放在网上,可使鸭舍内垫草保持干燥。
3、雏鸭饲养要点
(1)进雏前的准备
A、清洗鸭舍和各种工具,进行彻底消毒。
B、备足垫料(网上育雏不用垫料),充分晒干,如以稻草作垫料,还需切成3~5cm长的段。
C、按肉用型鸭的营养标准,配制好雏鸭饲料。开始3天内,可在饲料中加入200mg/kg土霉素(或100mg/kg的呋喃唑酮)。
D、雏鸭入舍前12小时,开启加温设备进行预热,使室温达到育雏标准的要求。
(2)接雏和分群
把雏鸭从出雏机中捡出,在孵化室内绒毛干燥后转入育雏室,此过程称为接雏。接雏可以分批进行,尽量缩短在孵化室的逗留时间,千万不要等到全部雏鸭出齐后再接雏,以免早出壳的雏鸭不能及时饮水和开食,导致体质变弱,影响生长发育,降低成活率。
雏鸭转入育雏室后,应根据其出壳时间的早晚、体质的强弱和体重的大小,把体质好的和体质弱的雏鸭分开饲养,特别是体质弱小的弱雏,要把它放在靠近热源,即室温较高的区域饲养,以促使用权“大肚脐”雏鸭完全吸收腹内卵黄,最终提高成活率。体质差不多的雏鸭也应分群饲养,雏群的大小以200~300只为宜。
第一次分群后,雏鸭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又会出现大小强弱的差别,所以要经常把鸭群中体质太强和体质太弱的雏鸭挑选出来,单独饲养,以免“两极分化”。即强的更强,弱的因抢食抢水能力差而愈来愈弱。通常在8日龄和15日龄时,结合密度调整,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分群。
(3)先饮水,后开食
培育雏鸭要掌握“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的原则。饲养员要平时密切关注雏鸭的动态,当雏鸭东奔西走并有喙食的行为时,说明此时要给雏鸭饮水开食。如夏季气温达25℃时,直接将雏鸭放到1cm深的水盆中,让它边喝边洗;冬季气温低(水温在15℃以下),应先提高水温,使其达到20℃以上时,然后再放鸭饮水。每次饮水5分钟左右,然后把雏鸭赶到干燥的垫草上,让它梳理羽毛,休息一会儿。
饮水后1小时左右就可以喂食。雏鸭的第一次喂食称“开食”。“开食”一般都用肉小鸭料或碎玉米、碎黑豆、碎糙米等煮成半熟后放到清水中浸一下再捞起。初次喂食的饲料撒在油布或塑料布上,要撒得均匀,边撒边吆喝,调教采食。饮水槽要放置在食盆的旁边,便于边吃食边饮水。随着雏鸭长大,把水盆和料槽的距离拉开,可节约饲料。
(4)少喂多餐,逐步过滤到定时定餐
初生的雏鸭,食道膨大部分还很不明显,贮存饲料的容积很小,消化器官还没有经过饲料的刺激和锻炼,消化机能尚不健全,肌胃的肌肉也不坚实,磨碎饲料的功能还不强。所以,要少喂多餐,少喂勤添,随吃随给,饲槽内要稍有余食,但不能太多,否则易酸败变质。除白天每隔1.5~2小时喂一次外,晚上也要另喂两次,开头3天的饲养是很关键的;对不会自动走向饲槽的弱雏,要耐心引诱它去采食,保证每只都能吃到饲料,吃饱但不能吃得过头。3天以后,可改用食槽饲喂,槽的边高3~4cm,长50~70cm,这样可以防止混入鸭粪污染饲料。6日龄起就可以进行定时喂食,每隔2小时喂一次;8~12日龄时每隔3小时喂一次,每昼夜喂8次;13~15日龄每隔4小时喂一次,每昼夜喂6次;16~20日龄白天每隔4小时喂一次,夜间每隔6小时喂一次,每昼夜喂5次;21日龄以后,每隔6小时喂一次,每昼夜喂4次。
随着雏鸭的逐渐长大,可以不用食槽而改用水泥圈饲喂,即在育雏室一角,做好水泥圈子,先将饲料拌好,分小堆放在水泥圈上,然后分批将雏鸭放入,每批200~300只为宜,每次吃食10分钟。但每次投料不要太多,以每批都能吃完为度。
(5)饮水
在整个育雏期,供水很重要,如果饮水不足或水质不良都将会影响雏鸭的采食量、抗病力和生长发育,一般提倡供给清洁常流水,水温随季节略有升降。另外,每周用0.02%的高锰酸钾水供雏鸭饮服一次。
(6)光照制度
肉用雏鸭的光照要制订制度,严格执行。在整个育雏阶段的前3天,进行连续光照,4~7天每天23小时,8天以后每天减少1小时,直至自然光照。光照不仅与雏鸭的生长速度有关,也与种鸭的性成熟期有关,光照量过度,种鸭性成熟提前,母鸭开产早,蛋形小,产蛋持续性差。
(7)防病
由于雏鸭生长周期短,一旦生病,往往到出售也来不及恢复。因此,应坚持做好预防工作。良好的免疫程序可提高鸭群的育成率。雏鸭在双周龄内,每隔3~5天适当喂点土霉素片,在1日龄进行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在3周龄后进行一次“鸭瘟、禽霍乱”二联苗的预防注射。另外在饲料中添加25mg/kg烯乙醇,即能促进生长,还能防病。
网址:https://www.nczfj.com/yangyajishu/201032930.html
[养鸭技术]一、肉鸭大棚选址及搭建 1.选址及搭建。用于规模养鸭的大棚应建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为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其朝向最好沿东西方向。棚呈拱形,高...
[养鸭技术]延长蛋鸭产蛋时间,可大大提高养殖效益。蛋鸭产量的高低,除受品种、饲料、管理技术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外,个体间的差异也很大。因此,可根据蛋鸭的体型、外貌来进行识别。 高产蛋鸭眼大凸出而有...
[养鸭技术] 一、合理使用蛋氨酸来预防生长期肉鸭发生啄羽现象。饲料中缺乏蛋白质、蛋白质品质低或缺乏蛋氨酸是导致肉鸭啄羽的主要原因。肉鸭出现啄羽现象,会使其生长速度降低,肉料比降低,胴体品质下降。因此...
[养鸭技术]麻鸭旱养时间阶段区分:育雏期(0~21天)和育肥期(22天到出栏)。 冬季养殖麻鸭,可以保持较高的环境温度;可以免去鸭子因水浴而致的能量损耗;可以避免体内寄生虫危害,从而获得较高饲料报酬。但麻鸭旱养,...
[养鸭技术]肉鸭养殖到成鸭一般在5周左右,一般来说5周龄左右上市是最为经济的上市日龄,体重2.75~3.0千克,全程料肉比2.0左右。但根据市场的要求,目前有42天左右和53天左右日龄上市的情况。育肥前,淘汰瘫、残、病鸭...
[养鸭技术]蛋鸭在夜间很容易受惊扰,养殖户在夜间查看蛋鸭时管理动作不宜过大,以防蛋鸭受扰影响产蛋。在夜间管理养殖户需掌握以下五项管理技术要点: 一、保持场地安静。产蛋鸭反应灵敏,胆...
[养鸭技术]如何提高蛋鸭产蛋量?是蛋鸭养殖户最为关心的问题。蛋鸭养殖生产过程中要做到管理精细,把握好四季管理的要点,下面就介绍一下具体的管理方法: (一)春晒 春季,风和日丽,气候温暖,饲料...
[养鸭技术]当气温升高到28度以上或饲养条件差时,母鸭就要自然换羽。在换羽期间,绝大多数母鸭停产,少数母鸭虽继续产蛋,但产蛋量减少,蛋品质不良,另外自然换羽的时间需要4~5个月。这时一边换...
[养鸭技术]果园养鸭子的放养密度:根据放养鸭的大小,强弱决定放养密度,遵循宜稀不宜密的原则。一般667平方米(1亩)果园可放养成鸭20-30只。 鸭在果园放养时,鸭觅食时首先是选择各种昆虫,其...
[养鸭技术]肉鸭养殖各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有哪些? 3周龄之前的雏鸭,因自身体温调节机能差,在育雏最初2天育雏室温度应达到33~35℃,绝对不能使温度低于29℃,否则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3日龄后鸭舍温度每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