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出血性卵巢炎病的诊断及其防治
李淑芳1黄子通2肖文疆3
(1.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省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广东温氏集团)
2010年5月以来,我国许多养鸭发达的省份,诸如山东、上海、福建、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的部分养鸭场陆续暴发了种、蛋鸭采食量下降、产蛋量下降,以出血性卵巢炎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新型传染病[1],发病率高达98%以上,但死亡率较低,仅仅4%~20%[2],该病传播速度快,迅速蔓延至我国多个省份,不少鸭场甚至停产,临床症状和鸭产蛋下降综合征病症很相似,造成一亿多只蛋鸭发病,经济损失达到几十亿元,给养鸭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病被确诊为由一种新型的黄病毒——鸭坦布苏病毒而引发[3],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主要病变特征,暂且将该病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Duck Hemorrhagic Ovaritis , DHO)。结合该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对其诊断及防治进行概要阐述。
1 临床症状
被感染此病的患病鸭群,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急剧下降,几天就下降到原来的50%以下,甚至达到25%以下,产蛋异常,产小型蛋、软壳蛋、沙皮蛋、红皮蛋、紫皮蛋、畸形蛋等概率升高,但不至于威胁到生命,一般5~6个月产蛋率即可恢复正常水平[4]。本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受染群体多,鸭群中一旦发现鸭子采食量、产蛋量下降,用不了几天,全鸭舍几乎全部发病。
用北京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繁殖的DHO-F4代病毒液感染500 d日龄的正常产蛋鸭,将8只鸭子随即分为两组,见表1。感染组和对照组的产蛋量都有所下降,但是相对于对照组,感染组在感染病毒后的第四天产蛋下降更为明显,感染后的第六、八、十天未再产蛋,而对照组产7枚蛋和6枚蛋。临床症状对照组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感染组有拉绿色稀便,采食量下降等现象,见表2。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危害蛋鸭(绍兴鸭、麻鸭、山麻鸭等)和肉种鸭(北京鸭等)。病原是黄病毒类家族,黄病毒一般为蚊传虫媒病毒传播,此病蚊传虫媒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较小,黄病毒主要是通过蚊和蜱等节肢类动物进行传播的,但是针对鸭出血性卵巢炎病的发病情况来分析,可以肯定的是,本病通过飞虫蚊、蜱传播的关系不大,具体是什么媒介还尚在研究中。另外,安全措施不健全,对病死鸭处理措施不完善,随意丢弃,后续工作没有妥善处理好,不完善的消毒措施等行为以及目前粗放的养殖模式也是该病迅速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病理变化
本病大体病变(眼观)为母鸭卵巢和输卵管的变化,卵泡变形、变性、充血、出血和破裂,卵巢发育不良、输卵管萎缩,卵泡膜充血、出血甚至破裂,严重病例腹膜发炎,呈现卵黄性腹膜炎,发生卵黄性腹膜炎时,输卵管壁薄而且其切面粗糙,表面凹凸不平。心脏、肝脏、肾脏、卵巢、脾脏、脑干等组织脏器发生以网状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轻度心肌炎、间质性肝炎、间质性肾炎、急性出血性卵巢炎、坏死性脾炎、非化脓性脑炎等[5],但活化增生的网状细胞在不同的组织脏器中出现的比例也不完全一致,出现的时间早晚及其增生的强度也不同。对于公鸭,此病侵袭的病变特征并不明显,表现为睾丸炎,睾丸水肿、萎缩,输精管萎缩,精原细胞崩解、坏死[6],一段时间后也可以逐渐恢复。因此,此病的主要病变器官位于生殖系统,卵巢和睾丸为组织病理学变化比较突出的器官,大脑、脾脏、肝脏、肾脏、心脏是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浸染的靶器官,为本病的一般性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应用RT-PCR技术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特异性好,敏感性好,通过直接检测被感染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扩增出401 bp的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快速检测[7]。血清学检测方法,效果不明显,特异性、灵敏性较PCR技术差些。目前尚无比较完善的实验室技术,通过病理学切片和组织胚胎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
5 鸭出血性卵巢炎病的防治
5.1 疫苗免疫北京鸭效果显著
自疫情波及至北京等地区以来,引起了许多在养鸭方面有研究的学者注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室的科研工作者研制的灭活疫苗通过对北京首都农业发展集团北京金星鸭业中心和北京郊区(房山、延庆、通县等地)某些养鸭户的商品鸭进行免疫接种后,经过长达一年半多的时间观察分析,经过疫苗免疫后的鸭子产蛋量逐渐恢复正常,而且没有其他不适症状,由此证明此疫苗适用实践免疫效果显著,疫苗研制成功。这批疫苗为北京市养鸭产业起到了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该病毒尚没有特效的药物和免疫疫苗,灭活苗研制还不成熟,还处在实验室研制阶段,有待研究学者进一步深入研制和开发。
5.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在饲养管理方面,提高饲料和水质的质量,不饲喂发霉饲料,饲料必须安全、优质,营养丰富,无农药,激素残留,饲料来源安全,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水质保证干净、温和,做好鸭舍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消毒,定期清粪,设置固定的免疫程序,早点预防和控制也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目前,我国水禽养殖技术及其管理的随意性,忽视日常的基础防疫工作,从而导致疫病蔓延,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了种质。水禽场址、品种的选择,人员管理方面,消毒和防疫控制,这些细节都不容忽视。随着水禽业的发展,许多新兴的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殊不知他们忽视了健康养殖方式,只有给水禽以优良的养殖条件,才能将健康养殖落到实处。
5.3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养殖条件恶劣、饲养粗放、常规疫苗防疫宽松的鸭场往往损失较大;而养殖条件较好、饲养管理较严格的养殖场往往损失较小,即便发病,恢复起来时间也较短,程度也比较好。侧重预防和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可以有效抑制疫病发生,要做好封闭工作,搞好饲养人员的生活安排,注意隔离和消毒,同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采取防寒保暖等应对措施。
5.4 中药治疗
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可以在鸭群中加些中药如双黄连、黄芪多糖等提高抵抗力,适当使用些抗生素、干扰素、长泰头孢、鱼肝油等提高免疫力,使产蛋鸭尽快恢复生产性能,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治疗效果。鸭群发病后根据日龄和病症的严重情况,决定淘汰还是治疗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曹贞贞,张存,黄瑜,等.鸭出血性卵巢炎的初步研究.中国兽医杂志,2010(12):3.
[2]韦天超,农海连,磨美兰,等.鸭出血性卵巢炎病原学研究进展.广西畜牧兽医,2012(28):182.
[3]刘志刚,孙青松,姚蓉,等,鸭坦布苏病毒研究进展.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3(01):81-83.
[4]张大丙.鸭出血性卵巢炎的研究进展.中国家禽,2011(14):37-38.
[5]林健,韩春华,陈华林等.鸭出血性卵巢炎实验感染模型的建立.中国农业科学,2011(10) :2162-2163.
[6]梁振华,熊军陵,梅江红,等.湖北省蛋鸭出血性卵巢防治效果分析.中国家禽,2011(15):51-52.
[7]万春和,施少华,程龙飞,等.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福建农业学报,2011(01):11-12.
网址:https://www.nczfj.com/yangyajishu/201024876.html
[养鸭技术]一、肉鸭大棚选址及搭建 1.选址及搭建。用于规模养鸭的大棚应建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为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其朝向最好沿东西方向。棚呈拱形,高...
[养鸭技术]延长蛋鸭产蛋时间,可大大提高养殖效益。蛋鸭产量的高低,除受品种、饲料、管理技术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外,个体间的差异也很大。因此,可根据蛋鸭的体型、外貌来进行识别。 高产蛋鸭眼大凸出而有...
[养鸭技术] 一、合理使用蛋氨酸来预防生长期肉鸭发生啄羽现象。饲料中缺乏蛋白质、蛋白质品质低或缺乏蛋氨酸是导致肉鸭啄羽的主要原因。肉鸭出现啄羽现象,会使其生长速度降低,肉料比降低,胴体品质下降。因此...
[养鸭技术]麻鸭旱养时间阶段区分:育雏期(0~21天)和育肥期(22天到出栏)。 冬季养殖麻鸭,可以保持较高的环境温度;可以免去鸭子因水浴而致的能量损耗;可以避免体内寄生虫危害,从而获得较高饲料报酬。但麻鸭旱养,...
[养鸭技术]肉鸭养殖到成鸭一般在5周左右,一般来说5周龄左右上市是最为经济的上市日龄,体重2.75~3.0千克,全程料肉比2.0左右。但根据市场的要求,目前有42天左右和53天左右日龄上市的情况。育肥前,淘汰瘫、残、病鸭...
[养鸭技术]蛋鸭在夜间很容易受惊扰,养殖户在夜间查看蛋鸭时管理动作不宜过大,以防蛋鸭受扰影响产蛋。在夜间管理养殖户需掌握以下五项管理技术要点: 一、保持场地安静。产蛋鸭反应灵敏,胆...
[养鸭技术]如何提高蛋鸭产蛋量?是蛋鸭养殖户最为关心的问题。蛋鸭养殖生产过程中要做到管理精细,把握好四季管理的要点,下面就介绍一下具体的管理方法: (一)春晒 春季,风和日丽,气候温暖,饲料...
[养鸭技术]当气温升高到28度以上或饲养条件差时,母鸭就要自然换羽。在换羽期间,绝大多数母鸭停产,少数母鸭虽继续产蛋,但产蛋量减少,蛋品质不良,另外自然换羽的时间需要4~5个月。这时一边换...
[养鸭技术]果园养鸭子的放养密度:根据放养鸭的大小,强弱决定放养密度,遵循宜稀不宜密的原则。一般667平方米(1亩)果园可放养成鸭20-30只。 鸭在果园放养时,鸭觅食时首先是选择各种昆虫,其...
[养鸭技术]肉鸭养殖各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有哪些? 3周龄之前的雏鸭,因自身体温调节机能差,在育雏最初2天育雏室温度应达到33~35℃,绝对不能使温度低于29℃,否则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3日龄后鸭舍温度每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