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布氏杆菌病的临床与病理变化以及综合防控方法
奶牛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奶牛生殖器官发炎、母牛流产、不育等为主要特征,该病不仅影响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乙类传染病。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业在全国各地的迅猛发展,奶牛布病在一些地区呈散发流行趋势,发病率明显升高。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临床与病理变化以及综合防控方法。
1、流行情况
布鲁氏杆菌是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边缘稍凸或直,末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毒力菌株可有荚膜。迄今为止,以确定布鲁氏菌有7个种,布鲁氏杆菌在自然条件下生活能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月之久,该菌对光、热、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等都很敏感。该病流行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末夏初偏多。其易感动物范围很广,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对羊、牛、马及猪感染性较强。奶牛随着性成熟其感染率升高,如犊牛在达到配种年龄之前多不易感染。病畜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该病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但经皮肤感染也有一定传染性,如果皮肤有创伤,则更易为病原菌侵入。其他途径,如通过结膜、交媾及吸血昆虫也可进行传播。
2、临床与病理变化
该病的潜伏期为2周至6个月,以母牛流产为主要症状,流产常发生于妊娠后第6~8个月,流产前几日表现出分娩预兆,阴唇肿大,荐部及肋部下陷,食欲下降,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2~3天后流产,产出死胎或弱胎,弱胎常经败血症死亡,流产后胎衣往往滞留,持续排除棕红色恶露。1周后症状消失,可以再次受孕,但是以后可能还会发生流产,已经流产过的牛,如果再流产,第二次流产会比第一次流产发生得晚一些。如果胎衣没有排出,发展为慢性子宫内膜炎,有可能导致母牛长期不孕,最终失去饲养价值,有些病牛还会出现乳房炎症状。公牛感染后常发生睾丸炎及附睾炎,常伴有腱鞘炎、滑膜囊炎等关节炎,有时还可见阴茎红肿。
妊娠母牛子宫和胎膜的病理变化较为突出,胎膜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表面覆有纤维蛋白絮片和和脓液,绒毛叶部分或全部贫血呈苍黄色,有的覆盖灰色、黄绿色纤维絮片,有的覆盖脂肪样的渗出物。公牛睾丸和附睾有化脓性坏死灶。胎儿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真胃内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胃肠道、膀胱浆膜下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3、防控措施
培养健康稳定的奶牛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时,要了解引进地区的基本情况,是否发生过布病,确保引进牛的品质。引入后要隔离观察2个月,隔离期满后,全群经两次生物学检查结果为阴性,方可进场混群饲养。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给予全价饲料,满足奶牛营养需求,可以饲喂微生物制剂,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牛对疾病抵抗力。同时,要做好环境卫生防疫工作,对奶牛分娩后对胎衣、分泌物、污染的垫草进行消毒深埋无害化处理,对于污染的圈舍、器具、场地周围环境要连续进行3次以上的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将定期检疫监测作为一项防疫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切实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监测净化中要做到不漏检,对监测中发现的布鲁氏菌病阳性牛要及时隔离扑杀。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国际上多采用活疫苗进行接种。针对不同时期的牛,选择使用相应时期的疫苗和免疫的方式进行免疫。布病是人畜共患病,凡在牛场工作的兽医和饲养员等相关工作人员都是易被感染的高危群体,所以在预防接种或处理病牛时都要严格操作,必须严守防护制度,做好消毒工作以免发生感染。
一、 病原及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即布鲁氏杆菌,是一组小的、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球形球杆形或短杆状的细菌。布氏杆菌病在家畜中以牛羊猪最为常发,而且能传染给人。布氏杆菌分牛型、羊型和猪型,各种布氏杆菌对家畜及人都有致病性,其中,以羊型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性最强,危害性最大。
布氏杆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但对低温和干燥有很强的抵抗力。阳光直射数分钟,最长4h即可杀死该菌。布氏杆菌对热非常敏感,湿热60℃ 15~30min即可杀死该菌。在0.1%新洁尔灭和2%来苏儿中可存活时间为30s和1~3min.布氏杆菌对四环素最敏感,其次是链霉素和土霉素。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系统呼吸道皮肤和黏膜等。当牛采食了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水、乳汁,接触了污染的环境、土壤、用具、粪便、分泌物,以及屠宰过程中对废弃物、血水、皮肉等处理不当等,均可造成感染。由公牛与病母牛或病公牛与母牛配种,或在人工助产输精过程中消毒不严,以及人工输精使生殖道损伤而造成的感染发病尤为常见。人类主要是在缺乏消毒及防护条件下进行接产、护理病畜,或饮用了未经消毒的牛乳而感染,具有全身性感染和处于菌血症期的病畜,其肉及内脏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可使加工人员受到感染。
二、奶牛布氏杆菌病
奶牛布病是由牛型布氏杆菌侵染奶牛而引起的传染病,不但影响奶牛的生产力,而且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奶牛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其皮毛、乳汁、尿液和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为病牛接生进行感染。而且从事屠宰病畜、挤奶等工作的人员均可经过皮肤破损处感染细菌,也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结膜、性器官黏膜感染。我国是布病感染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年来,布病感染率竟在逐年上升,情况不容乐观。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症状
1. 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当奶牛感染此病后,主要症状以病原菌侵害生殖系统为特征,具体可引发子宫、腹膜、关节、睾丸、淋巴结等炎症,最显着的症状则是怀孕母牛发生流产或不孕症,有些奶牛还会从阴道流出恶臭的分泌物。人若患此病,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发热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病人全身软弱,乏力,食欲不振,有白色痰,可听到肺部干鸣,关节发生无红肿热的疼痛,肌肉酸痛。男性病人病灶发生在生殖器官,睾丸肿大,影响生育,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2.奶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
布氏杆菌病实验室通常采用血清学检验进行确诊。初筛试验一般采用动物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正式试验用动物布病试管凝集试验(SAT)。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主要是利用被检奶牛的血清与虎红平板抗原混和,反应后根据凝集程度判定结果。若出现凝集现象,就可以判断是布病阳性。如果是阳性,就要通过试管凝集试验(SAT)进一步确认。
三、综合防治措施
布氏杆菌病可以采用抗生素结合维生素的方法来治疗,但为了防止病原传播,还是建议将患病奶牛全部扑杀,并进行焚烧深埋。下面是几种药物治疗方法,可以供您参考。
(1)口服四环素,50毫克/千克体重,2~3次/日。
(2)口服土霉素片,0.1克/千克体重,2次/日。
(3)硫酸卡那霉素,5万单位/千克体重,2次/日。
(4)硫酸庆大霉素,8千单位/千克体重,2次/日。
(5)口服维生素C,10~15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
通常,为了彻底控制奶牛布氏杆菌病,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
1. 要科学防疫
接种菌苗是控制布鲁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疫病高发区。其中猪布鲁氏杆菌2号苗是可以减弱布鲁氏菌菌株,对奶牛免疫效果比较好。一般在牛犊出生后6个月左右接种一次,18个月左右再接种一次,免疫期可达数年之久。
2. 要加强疫病净化
对于非疫病高发区,通常采用普检的方法。每年春秋两季要对奶牛按100%的比例进行布病检测净化。也就是对每头奶牛都要采用血清学检验进行确诊。检出阳性奶牛都必须及时扑杀,然后对其所在的牛舍进行消毒,并将其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确保净化率达到100%.
3. 要加强消毒工作
每个养殖场门口,应设置消毒间或消毒通道,人员车辆进行彻底消毒后,方能进入奶牛场。每三天用3%的消毒威或20%的生石灰对场地栏舍进行消毒,最好每月再进行一次全场的消毒,包括饮水槽也要经常刷洗干静,并更换为干净的饮用水。另外,每天要及时清理栏舍内的剩余草料以及粪便,如果粪便需要用来做肥料,须堆积发酵后才能使用。只有消毒工作做好了,才能防范可能带来的病源污染,防止疫病传播。
4. 要加强引种管理
引进患病奶牛是感染该病的潜在威胁,应严格加强奶牛的引种管理。原则上建议各奶牛场实行自繁自养,尽量减少从外面引进种牛。
5. 要加强人员管理
由于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会在人畜间交叉感染,因此需要加强养殖场内的人员管理。动物饲养者应有健康证,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由于各种活疫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防疫过程中应注意自身防护;禁止在养殖场内屠宰动物、烹饪动物产品;限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尽量避免与饲养者无关的人员进入养殖舍内。
通过以上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可以降低奶牛的发病率,有效的杀灭布病,减少疾病传播。
原文:养牛 > 奶牛养殖:奶牛布氏杆菌病的临床与病理变化以及综合防控方法
网址:https://www.nczfj.com/yangniujishu/201029595.html
[奶牛养殖]腐蹄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家畜这一类动物的几率是非常大的,这种病一旦患上就很难治好,而且病状比较恶劣,会出现一些烂蹄的现象,包括运动障碍以及食欲减退和跛行的症状,所...
[奶牛养殖]近年来,畜牧业在我国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奶牛业在畜牧养殖中投入较高,但在养殖管理的诸多环节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影响了奶牛产奶性能的发挥,造成奶牛产乳量减少,效益不高,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下面小...
[奶牛养殖]养殖业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常常表现为农作物生产的副业,即所谓"后院养殖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例如:蛋鸡业、肉鸡业、奶牛业、肉牛业、养猪业等。 对我国广大的农民朋...
[奶牛养殖]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鲜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些企业和农户纷纷投资养奶牛,但因奶牛品种不良,饲养户科学管理水平低,致使奶牛产奶量低、经济效益差。科学的饲养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产...
[奶牛养殖] 奶牛阴道脱出指病牛阴道上壁从阴道口的球状翻出。奶牛阴道脱出是一种临床中容易发生的产科病,通常在妊娠末期、产后发生。轻者在卧地时会脱出,而站立时又会缩回,重者在站立时也无法缩回。如果长时...
[奶牛养殖]奶牛巴贝斯虫病是一种对奶牛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寄生虫病,是由多种巴贝斯虫而导致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主要通过蜱虫传播,常见的是急性型。该病呈季节性和地区性流行,主要在7~9月发生,具有8~15天的潜...
[奶牛养殖]奶牛可以受到4种脂螨(疥螨、足螨、痒螨、蠕形螨)、6种虱、皮肤蠕虫、蝇蛆(螺旋蝇蛆)以及各种蝇类的感染。寄生虫性皮肤病最常见于冬天舍饲的奶牛,许多皮肤病不能仅根据临床症状做出鉴别诊断,必须进行实...
[奶牛养殖]奶牛育种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延长奶牛使用年限,而想通过遗传来改变奶牛的使用年限并不现实,因为奶牛的使用年限遗传力都很低,所以只能通过其它因素来延长其使用年限。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使...
[奶牛养殖]围产期一般指奶牛产前21天至产后14天,其中前三周为围产前期,也称为干奶后期,后两周为围产后期也叫泌乳初期。围产期奶牛经历了干奶、日粮结构变化、饲养环境改变、分娩、产奶等生理与代谢变化,饲养管...
[奶牛养殖]青贮饲料营养丰富、多汁、适口性强,家畜喜食。随着青贮饲料在当前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合理应用青贮饲料喂奶牛,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但如果饲喂不科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