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
肉牛肝片形吸虫病是由于肝脏、胆管内寄生于肝片吸虫及大片吸虫而导致的寄生虫病,主要是1~1.5岁以内的犊牛发病后容易发生死亡,且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成年牛患病后,妊娠母牛容易发生流产或者产出弱仔,会导致肉牛育肥时间延长,饲料比下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
1、流行病学
肉牛在河边、湖边茂盛的草场放牧容易发生该病,而在距离水源较远的牧场基本不会发生。该病是由于肉牛的肝脏和胆管内寄生有肝片吸虫或者大片吸虫而引起,主要特征是发生急性或者慢性肝炎和胆管炎。病牛体内成虫所产出的虫卵会经由胆汁进入消化道,并同粪便混合后排到体外。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虫卵会孵化出毛蚴,其能够在水中游动,然后钻人中间宿主螺蛳的体内,并在其体内发育成为尾蚴。在新鲜水的刺激下,大量尾蚴会从螺蛳体内逸出,并在在水面上漂浮或者某些物体上面附着,尾部脱去后就会形成囊蚴。肉牛在放牧过程中,如果食人带有囊蚴的饮水或者饲草,进入消化道中就会使囊蚴的被膜发生溶解,然后幼虫穿过肠壁和肝实质进入肝脏、胆管内。由于虫体会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肝炎,且毒素会进入血液,导致红细胞发生溶解,并出现全身中毒、浮肿、贫血、体质消瘦等症状。此外,虫体在从消化道移动到肝脏的过程中,会机械性损伤消化道、肝脏,并可能带人细菌而引发其他疾病。
2、临床症状
急性型。青年牛较少发生,老龄、幼龄牛有时会发生。通常在夏末秋初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感染而引起。病牛呈急性经过,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机体快速消瘦、衰弱,并发生贫血。按压肝区会出现明显疼痛,在严重疼痛时会突然倒地,如同陷入昏迷,经过一段时间疼痛会有所减轻,之后即可自行站起。严重时通常在3~7天内发生死亡,最严重时会在24小时内发生死亡。
慢性。该类型比较常见,通常在冬末初春容易发生。病牛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反刍异常,出现周期性瘤胃鼓气或者前胃迟缓,并发生异嗜。机体逐渐消瘦,发生贫血、低蛋白血症。病程后期,下颌、眼睑、胸腔下发生水肿。前期交替发生便秘与腹泻,后期发生顽固性腹泻。体温、呼吸、脉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对症治疗,病牛最终会由于极度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程能够持续2~3个月。
3、病理剖检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主要特点是尸体消瘦,皮下以及心冠、肠系膜等其他脂肪沉淀处发生水肿,呈胶胨样,结膜呈苍白色,腹腔存在较多的积液,发现肝脏呈土黄色,明显充血、肿大,表面沉着有浅红色纤维素,并存在长度为2~5 mm的暗红色虫道。肝脏质地较软,胆管粗大,并在肝脏表面突出,切开时如同切软骨,管壁变硬且增厚,黏膜表面粗糙,将其切断并进行挤压,会有黏稠的污黄色或者棕绿色胆汁以及幼小的虫体从胆管流出。
4、防治策略
药物治疗。丙硫苯米唑也叫做阿苯达唑片,是一种广普驱虫药,能够有效驱除肝片形吸虫,且具有安全、低毒以及便于使用等优点。病牛按体重使用20~30 mg/kg,可分成片剂、大丸剂、瘤胃控释剂和混悬液等,能够驱除肝片形吸虫的虫卵、幼虫、成虫,驱虫率能够达到95%左右。三氯苯唑也叫做肝蛭净,病牛按体重内服6~12 mg/kg,能够有效驱除幼虫和成虫。如果发生急性肝片形吸虫,要经过5周再次用药1次。需要注意的是,母牛在泌乳期禁止使用该药,且生产的1周内也不能使用。
消灭中间宿主。主要是适时灭螺,可采取洒药、烧荒,疏通放牧地上的小水沟、大量饲养水禽以及沼泽地等。使用药物灭螺时,常选择使用氨水、石灰、五氯酚钠、硫酸铜。其中氨水适合稻田灭螺使用,1cm水层按每平方米使用30 mL20%氨水;硫酸铜适合水池、牧场以及沼泽地灭螺使用,牧场是按每平方米喷洒5 mL硫酸铜(按1: 5000比例稀释),水池、沼泽地,1 cm水层按每平方米使用2g;石灰适合水沟及沼泽地灭螺使用,每平方米使用75 g;五氯酚钠适合牧场、水池灭螺使用,按每平方米使用10~20 g,牧场按每平方米使用5~10 g,配成溶液后进行喷洒。
定期驱虫。对于容易流行该病的地区,要适时采取预防性驱虫,即每年3~4月份和9~11月份要在假定健康牛群、羊群、饮水以及草场等采取投药驱虫,连续使用2~3次。一般来说,牛群主要使用硫双二氯酚(别酊)或者硝氯酚(拜耳9015),并配合使用一些中草药。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养环境卫生良好,供给清洁饮水。另外,根据肝片形吸虫虫卵对干燥环境非常敏感,处于完全干燥环境中会快速发生死亡,因此可选择在于燥或者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放牧。牛群最好选择饮用流动的河水或者自来水,确保水源清洁,避免发生感染。此外,确保供给充足营养,提高体质,增强抗病力。场地定期进行消毒,且要注意选择至少两种药物交替进行消毒,要注意对牛舍、隔栏、四周墙壁等都进行消毒。
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牛、羊及其它哺乳动物胆道内。
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在中国以截口土蜗为最重要,此外还包括小土蜗(G.pervia)、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ta)及斯氏萝卜螺(R.swinhoei)。
虫卵随终宿主胆汁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在适宜湿度的水中,卵内发育为毛蚴,毛蚴逸出后进入中间宿主经过一代胞蚴及两代的雷蚴发育后,逸出的尾蚴在水草等物体表面结囊,形成囊蚴。
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后尾蚴穿过肠壁,经腹腔侵入肝,也可经肠系膜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胆道。在移行过程中,部分童虫可停留在各种脏器如肺、脑、眼眶、皮下等处异位寄生,造成损害。
整个生活史过程约10-15周。成虫在绵羊体内可存活11年,牛体内存活期短,为9-12个月,在人体内的寿命可长达12年。
肝片形吸虫流行性
肝片形吸虫可寄生于数十种哺乳动物。牛、羊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是世界性的,感染率多在20%-60%之间。1976年的报告中国大陆牛的感染率估计为10.17%,台湾为30.90%。
据统计,1970-1990年间,欧洲拉丁美洲、南非和亚洲4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体感染肝片形吸虫的报告,以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地区,为主的流行区。食用野生的水芹是法国人感染的主要来源。拉丁美洲报告的病例主要来自古巴和秘鲁。非洲报告来自埃及。亚洲的病例较少。中国已报告50余例,分散在15个省。
感染途径
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芹等茎叶。在低洼潮湿的沼泽地,牛羊的粪便污染环境,又有椎实螺类存在,牛羊吃草时便较易造成感染。
人体寄生部位
本虫的人体异位寄生见于皮下、腹壁肌肉、腹膜、脑、肺、眼、膀胱等,以皮下组织较为多。人体感染除了偶然吞食本虫囊蚴外,在有生食牛、羊的肝、肠习惯的地区,虫体可在咽喉部寄生,称为咽部肝片形吸虫病。
致病性
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畜主人次型的寄生虫病,散发性流行于世界各地。人体肝片形吸虫病在急性期一般表现为高热与腹痛,多数病人都有胃肠症状,如呕吐、胀气、腹泻、便秘等,也可有肝、脾肿大。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虫体进入胆管后病变逐渐转为慢性,上述症状随之消失。此时主要表现有血浆蛋白改变,出现低白蛋白血症与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晚期血红蛋白减少,出现贫血,此外,成虫可能引起阻塞性黄疸。
肝片形吸虫引起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童虫移行期对各脏器特别是肝组织的破坏,引起肝的炎症反应及肝脓疡,出现急性症状如高热、腹痛、荨麻疹、肝肿大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2、成虫对胆管的机械性刺激和代谢物的化学性刺激而引起胆管炎症、胆管上皮增生及胆管周围的纤维化。胆管上皮增生与虫体产生大量脯氨酸有关。胆管纤维化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肝损伤可引起血浆蛋白的改变(低蛋白血症及高球蛋白血症),胆管增生扩大可压迫肝实质组织引起萎缩、坏死以至肝硬化,还可累及胆囊引起相应的病变。
引发肝癌
人感染虫数较多者或出现乏力、食欲不佳、腹痛、腹胀、消瘦、肝脏肿大、胆汁淤积导致肤色变绿等症状;重度感染者的肝胆管内可寄生上千条虫子,充满或阻塞肝胆管及其分支,发生严重的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甚至可引起肝硬化或肝癌。
实验诊断
诊断主要靠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检查发现虫卵为确诊,并结合临床表现作出判断。
急性期或异位寄生病例免疫学方法有一定参考价值,近年多倡用ELISA等方法。实践证明斑点ELISA诊断速度快、特异强,可用于流行病学研究。
粪检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检查发现虫卵为诊断的依据。虫体寄生较少者往往漏检,要注意与姜片虫卵、棘口吸虫卵鉴别。
临床上有不少病例是经外科剖腹探查或进行胆管手术发现虫体而确诊的。肝脏表面的白色条索状隆起及胆管增粗现象,提示有肝片形吸虫寄生的可能。
免疫诊断
对急性期病人、胆道阻塞患者以及异位寄生的病例,采用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免疫疑荧光试验(IF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由于肝片形吸虫与其他吸虫有较多的共同抗原成分,对其检出的阳性结果应结合临床分析。用纯化的肝片形吸虫抗原和排泄分泌物抗原或提高被测血清的稀释度均有助于提高免疫诊断的特异性。
其它检查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均增多,尤其在急性期更明显;胆囊造影有时可发现肝片形吸虫;B型超声波可显示不同程度肝肿大,肝实质不均匀,肝胆管扩张,胆囊壁肥厚,有时可发现胆道内肝片形吸虫呈现0.3~0.5cm圆形阴影。
防治原则
防治人体感染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勿生食水生植物。
治疗患者的药物可用硫双二氯酚(bithionol),又名别丁(bitin)。也可试用吡喹酮。
原文:养牛 > 养牛养殖技术:肉牛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
网址:https://www.nczfj.com/yangniujishu/201028366.html
[养牛养殖技术]该病是由于采食大量含硝酸盐、亚硝酸盐的饲草,饲料而引起的急性中毒。发病时可视粘膜发绀,呼吸困难等急性贫血性缺氧症,牛最易发。 1、病因。大量使用家畜粪尿,硝酸铵和除草剂,以...
[养牛养殖技术]改良牛具有体型大、增重快、产肉率高等特点。但尽管改良牛有生长和发育快的遗传性,若饲养条件跟不上,获得的遣传性也不可能成为显性,甚至没有本地牛耐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致使...
[养牛养殖技术]预防牲畜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环境卫生。经常清扫消毒,及时消灭病原体及蚊、蝇、鼠等传播媒介;2、不引人传染源。从外地购人牲畜时,应在当地兽医站的指导...
[养牛养殖技术]1、要确保饲草饲料的相对稳定,防止突然变换牛的肥育期间,尤其是强度肥育或快速催肥。若突然变换,必然引起瘤胃内环境改变,直接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活动,导致降低发酵度和饲...
[养牛养殖技术]牛肺疫:牛肺疫又名为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牛胸膜肺炎状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牛或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随呼吸和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或...
[养牛养殖技术]犊牛喂料过早或过晚,对其生长发育和健康都不利。实践证明,犊牛3周龄开始喂给草料最为适宜。 犊牛在3周龄以内,前胃(瘤胃、网胃、瓣胃)都很小,不具备消化草料的能力,也没有微生物...
[养牛养殖技术]食管阻塞是由于吃了过大的块根料,如甘薯,大头菜、甜菜、萝卜、白菜根及有些粗硬的干草等,这些大块食物阻塞在食管内不能进又不能出,即引起了食管阻塞。症状发病前一切正常。饲喂...
[养牛养殖技术](1)舍饲肉牛一般每天饲喂两次,这样便于安排和管理,但是研究表明增加饲喂次数,延长采食时间,可使肉牛酮体脂肪厚度,通体重量提高,降低酮体的瘦肉含量。(2)肉牛日粮中添加一定数量的酶类...
[养牛养殖技术]一、建立消毒制度谢绝外来人员参观入场。肉牛场门、各区入口处消毒池内要保持有高浓度消毒液,并要时常更换。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换衣、帽、鞋,经紫外线消毒15分钟后才能入...
[养牛养殖技术]犊牛坏死性喉炎俗称犊牛白喉。它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恶性型坏死杆菌病。临床以口腔黏膜、齿龈硬肿、坏死和溃疡及肺炎为特征。 一、临床症状犊牛白喉多发生在1~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