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技术的管理
哈士蟆为两栖纲蛙科动物中国林蛙,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地区,但由于野生数量不多,不能满足医药和外贸等方面的需求,故近年来我国已有部分地区进行了人工养殖。
一、林蛙的经济价值
雌性林蛙的整体干制品称“哈士蟆”,具有滋补强壮作用。雌性林蛙的输卵管的干制品称哈蟆油,又名田鸡油,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其成分以蛋白质为主,脂肪含4%左右,糖10%,尚含维生素A、B、C及多种激素,药性平,味甘咸,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的功效,常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等症。
除药用外,其肉可食用,是著名的四大山珍野味之一。而制哈蟆油后的残体,又可作珍贵动物紫貂、水獭等的饲料。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雌蛙体较长,一般7—9厘米,雄蛙5—7厘米。头部图2'蛤士蟆形态图扁平,长宽大致相等;吻端钝圆而较宽,略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明显;鼻间距大于眼间距,与上眼睑等宽。透膜明显;大于眼睛之半,鼓膜处有一深蓝色角斑;锄骨齿小;前肢短壮,指细长,指长/顷序为3、1、4、2,关节瘤内外掌突均明显,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眼或略超过。左右跟部重叠,足与胫等长或略长,蹼发达,四肢有清晰的横纹,皮肤细小颗粒较多,背侧褶成曲折状,皮肤颜色四季变化颇大,春季背和体侧呈黄白色、金黄色、黄棕褐色等。
夏秋两季颜色较深,不规则地分布着圆点形、顺条形、小方形的黑色斑点,两眼间有少数黑色横纹,多数在头的后方有1到3个八字形斑,体侧多为灰色或灰绿色,少数带有疣粒;雄性多为乳白色或深黄色,咽下、胸部和后肢腹面股部均为橘红色,或带有浅灰色不规则的花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横纹大小宽窄差异颇大。鼓膜处有一明显的牛角形黑痣。雄性有声囊,婚垫深灰色(图21)。
(二)林蛙的生活习性
林蛙生活于气候寒冷的山区,多栖息于林区山间河流周围开阔的椴树、核桃楸、榆、柞杂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林间。林蛙为两栖动物。陆栖生活时期为5月上旬到9月下旬,其间完全离水生活,活动于远离水源的潮湿茂密山林中;水中生活时期从10月中下旬到翌年4月下旬,约有7个月时间,其间进入水中冬眠及产卵、繁殖。
1、陆地生活时期
当年幼蛙和休眠后的成蛙,从5月初开始约5—7天陆续沿小溪、谷沟离水转向森林,进人夏季森林生活期。幼蛙登陆后逐渐远离水面进入山中,开始陆栖生活,早晚活动,在炎热的中午多成群集聚在湿润阴凉处。幼蛙攀登能力强。2年蛙开始繁殖称为成蛙,4—6年的蛙繁殖最盛。成蛙能攀登、跳跃,还可钻人土中。
成蛙和幼蛙均在森林中活动,栖息在离水边2000米以外处,喜生活在阔叶乔木林或针阔混交林,并生有稀疏的阔叶藻木,地表覆有枯枝落叶,空间湿润,隐蔽而有散光,空气不大流通的山坡中上部。
林蛙在陆栖生活阶段有弱趋光性,善于跳跃,当受阳光直射时则逃脱或隐避。遇到天敌时,异常机警灵敏,以逃避危害,保护自己。主要以昆虫为食,幼蛙的食物与成蛙类同。9月末至10月初,林蛙从山上往山下移动,多从傍晚开始,直至深夜。
2.水中生活时期
主要完成冬眠和繁殖后代。
①冬眠:当气温下降至0℃以下时,林蛙便选择水源充足的河流深水湾、暖水泉或泥洞等处作为冬眠场所,冬眠时多潜入河底石块下,砂砾或水草间,泥洞里及树根下,多为群居。停留在森林里的林蛙,当气温下降至0℃以下时,便选择向阳的山坡,潜入林下枯枝落叶层和土壤里,进行地下冬眠。
②繁殖:于4月初前后,林蛙进入附近的泥沼中寻偶,一般是前半夜雄蛙呜叫,雌蛙随鸣声奔去,相会后,雄蛙紧紧抱住雌蛙背部,习称抱对。交配2天左右后,于夜间匍伏于浅水处或水草上产卵。雌蛙产卵后,便潜入泥沼的泥沙或水草里,静止不食不动,呈休眠状态,大约10—15天。
③孵化:卵粒外包有3—4毫米的胶质膜,相互吸附形成卵块,吸水膨大,增至原来的20倍,吸附于水中的枯草根、树皮、石块上,水温达到6℃即可孵化,最适温度为20℃。5天左右可孵化成蝌蚪,温度低于6℃时,孵化时间长达18天之久。
④蝌蚪的生长发育:初孵化的蝌蚪,靠自身肠管中的卵黄生活,很少游动,靠外鳃呼吸。3天后,活动量增加,口向原肠裂开。口眼形成,长出鳃盖。开始以卵膜为食,经2—3天鳃盖长成,形成内鳃,外鳃消失,形成宽而透明的尾翼,头腹明显增大,长出后肢、前肢。蝌蚪后期尾部逐渐萎缩、消失,逐步演变成幼蛙,登陆地生活。
三、林蛙的养殖技术
(一)选场建场
人工饲养蛤士蟆有放养与圈养两种方法。放养法为半野生半家养,即人工繁殖幼蛙,然后放养于一定面积的森林中生活。圈养法是用围墙把哈士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饲养。
1.放养场的选建
放养场宜选择河沟的两山间,有水源的山林里。小溪水量不宜过大,也不宜太小,以宽1—1.5米,深30—50厘米为宜,或者有四季流水不断暖泉,以及冬季不能冻干涸的沟塘。修建的繁殖场池,由产卵池、孵化池、蝌蚪饲养池及变态池组成。产卵池选择山间河流或暖泉附近,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以保水性能好的黄土为宜,总面积一般每亩投放以1000对左右,每个产卵池20—40平方米,池型视地形而定。水深30—40厘米为宜
孵化池应修在繁殖池场水源的中、下游水温较高处,面积不宜过大,4米X6米的长方形为好,水深50厘米左右。饲养池用于饲养蝌蚪,面积20—30平方米,深40—50厘米,入水中及出水口要设在池子的同一侧,并用石块或塑料薄膜加固,防止被水冲塌。为防止池中断水,可在水池中间或边缘修上安全坑,深度为30厘米,上口直径50厘米,呈锅底形或半圆形,坑内铺上塑料薄膜,用石头压上,防止浮起冲走,一旦池中供水中断,蝌蚪可集中到安全坑内,避免因缺水而干死。变态池是放养进入变态期的蝌蚪,修在放养池地里,池型及面积同饲养池。
2、圈养场的选建
一般选择气候冷凉潮湿,有森林、平地、坡地、河流,环境安静处。饲养圈的大小,视饲养量而定,陆地面积每平方米大约容纳10只成蛙或5000只蝌蚪。围墙一般用砖、铁丝网、塑料薄膜或木板修建,墙向内倾斜以70度为宜,高1.2—1.5米,墙基深50厘米。
(二)饲养方法
人工养殖的关键是选择种蛙。一般选择体形大,体况健壮,无损伤,体背有“人”字型黑斑,腹部呈红、黄色,背部呈黑褐色,3—4龄的中国林蛙作种。捕捉种蛙要在产卵以前,一般于春季3月底4月初出水时捕捉,也可以在秋季捕捉。春季捕捉的种蛙放人产卵池内,使其产卵孵化。秋季捕捉的种蛙放人越冬池中,翌年繁殖。
林蛙放养或圈养,均应加强管理,保证种蛙正常产卵孵化及蝌蚪生长发育。
(三)饲养管理
1.产卵孵化期管理
人工繁殖产卵采用笼式或圈式方法。笼式产卵是将种蛙装在笼式篓筐里,强制在笼里产卵,笼子可用细铁丝编织,规格为70厘米X60厘米X30厘米;圈式产卵法,是将产卵池用塑料薄膜圈起来,使其在圈内产卵。孵化期是人工养殖的关键,一定要防止水枯,控制水温。一般在孵化池上搭设塑料保温棚,并保持池内清洁,防止杂草、藻类滋生。
2.蝌蚪期的管理
(1)供应充足的饲料
蝌蚪属杂食性动物,粗饲料为加工后的羊蹄草、椴树叶及蕨菜等;精饲料为谷物性和动物性饲料两类,谷物性饲料为煮熟的玉米面、豆饼粉、麦麸等,动物性饲料为各种动物体及肉类!一般]5—20天左右的蝌蚪,每天饲喂1—2次;25—30天左右的蝌蚪,每天饲喂3—4次。植物性饲料应煮烂后冷却,动物性饲料应切碎,饲喂时沿水池边缘堆放,每堆50克左右。
(2)加强水面的管理
要经常保持一定水位,防止水枯晒死蝌蚪;在雨季注意排水,以免冲走蝌蚪;平时要保持水面子稳,灌水时流量不要过大,水流不易过急,可在入水口处放些树枝、草把等,以减缓水的速度,使水沿池埂一侧缓流。
3.幼蛙期的管理
4.蝌蚪发育成幼蛙后,除躲避敌害与觅食外,很少进入水中,主要以昆虫为食。人工放养要采取补给食物的措施。一般在幼蛙上岸前3—5天,将池埂上放些牛粪、马粪、豆渣和易发酵的物质,以引诱昆虫;堆积青蒿发酵,以利于昆虫繁殖,有条件的可在放养场设置诱虫灯、圈养密度要比放养大10倍左右,因此一定要保证足够的饲料,防止因饥饿引起死亡。如饲养不足,成蛙与幼蛙应分圈饲养,避免成蛙捕食幼蛙。
5.越冬期的管理
于9月在河流的水湾处适当挖深,为蛙的越冬创造条件;保留河流中的树根、石块等隐蔽物,自然隐蔽物较少的,要放些草把、石块等物;河流水量不足的,可在河水平稳、河床较高处修筑简易拦河坝,提高水位。在越冬期间。要经常检查河流的水量变化,发现冻干的河段可引水或将林蛙移走;同时要加强看管,不得破坏冰面。
(四)敌害防治
(1)繁殖场地消毒饲养前应对饲养池、孵化池进行消毒,其方法:将池水排下后,每卤洒人生石灰50—70公斤,经过l周后,再灌人新水。
(2)产卵期和蝌蚪期敌害主要有乌鸦、鹊雀及水鸟类。要严加看管。
(3)成蛙森林生活期敌害主要天敌有蛇类、老鼠、黄鼬等,一般采用捕杀,或毒饵诱杀。
四、釆收加工
一般从秋分至小雪捕捉。捕捉方法主要有:
①下鱼坞子;在林蛙较多的河流,选择坡大、流速快的地方,用石头或树枝、泥沙垒成倒“八”字形的墙,于水流集中“八”字墙的顶端开口处下方,放1个鱼坞子,林蛙顺水流人篓内,即被捕获。
②拦河截流:选择流量小的河沟,垒成小拦河坝,改变流向,截断河水,翻开河底石头,即可捕获。
③挖沟拦截:在林蛙下山人河经过的适当地方,挖掘横沟拦截。一般沟深60—70厘米,宽50厘米左右,沟壁要陡直,当林蛙下山时,跳人沟里,可沿沟捕捉。
④草把诱捕:用树枝、篙草捆成草把,放人河底,诱引林蛙潜伏冬眠,取出草把,即可捕获。
⑤网捞:用捕鱼的小篓网进行捕捞。雌蛙用细铁丝、麻绳或塑料绳从头部上、下颌处贯穿成串,腹部向外悬挂在通风阴凉处,晾干;傍晚或阴天放屋里,以防受冻或雨淋。在贯穿悬挂初期,因后肢挣扎活动,使腹内油脂凝集成块。干燥时不能用火烤、水烫或打死,以免影响油的质量。
一般于翌年1—5月剥油,方法:将干燥的雌蛙铺放在地板或木板上,然后喷洒温水使其湿透,装入麻袋,放在温暖的室内,经8—10小时左右,待皮肤和肌肉变得潮湿柔软,将林蛙腹部向上,从上下颌处掰开剥油,同时除去黑子(卵细胞)。刚取的油含水分较多,比较潮湿,应于通风有阳光处干燥。
网址:https://www.nczfj.com/tezhongzhongzhi/187617.html
[特养技术] 斑鸠是一种兼具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材,食用功效非常地好。那么斑鸠的药用价值有哪些,斑鸠怎么做才能更营养呢?斑鸠的药用价值斑鸠的肉能够耳聪明目、轻身,还能够使人腿肤润泽,精力充沛,抗衰老,...
[特养技术] 斑鸠,也叫斑鵻,锦鸠,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它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近年来随着市场上对斑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养殖效益可观,不少人都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开始养殖起了斑鸠...
[特养技术] 斑鸠是一种野性比较强的生物,纵然人工饲养久了都会有一定的保留。所以斑鸠的肉质相对于很多的鸟类来说都是很鲜嫩一种。目前斑鸠养殖在很多地区都均有欢迎,人工养殖户较多。那么,斑鸠怎么养殖比...
[特养技术] 斑鸠是鸽形目斑鸠属鸟类的统称,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体形较家鸽为小,斑鸠口感坚实、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项目,那么,斑鸠吃什么食物?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一、斑鸠吃什...
[特养技术] 斑鸠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主要在林缘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节斑鸠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捉斑鸠会不会犯法吧!捉斑鸠会不会犯法会犯法。斑鸠是受保...
[特养技术] 斑鸠属候鸟,几乎遍及我国各地。现在人工饲养的品种主要为山斑鸠。那么,斑鸠养殖前景如何?目前山山斑鸠养殖还没有成规模,需要掌握养殖技术但斑鸠养殖前景广阔,市场看好。斑鸠的养殖前景斑鸠养殖...
[特养技术] 斑鸠我们很多人都是只听过没见过,斑鸠体形似鸽,羽毛光滑,性情温顺,观赏价值颇高。斑鸠养殖成本低,那么斑鸠的养殖技术是怎样的呢?斑鸠的市场前景又如何呢?一、建立场地应选通风良好、干燥,地势较高...
[特养技术] 鹌鹑蛋是鹌鹑产的蛋,在平时我们也会吃到,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它也叫做鹑鸟蛋、鹌鹑卵等,被认为是“动物中的人参”,那么,鹌鹑蛋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下面一起来进行一下了解。一、鹌鹑蛋...
[特养技术] 鹌鹑作为一种依赖人工孵化养殖的动物,其饲料配方可不简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鹌鹑各阶段的饲料配方及饲养方法吧。鹌鹑的饲料有哪些鹌鹑饲料配方主要饲料有玉米、豆饼、鱼粉、麸皮、米糠等...
[特养技术] 在生活中我们吃的最多的就是鹌鹑蛋,很少有人吃鹌鹑肉,那么鹌鹑肉有什么食用效果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鹌鹑肉的功效及作用吧。鹌鹑肉的营养成分鹌鹑肉质鲜美,含脂肪少,食而不腻,素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