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与综合防控
病虫产生抗药性并不奇怪,这是它们抵御不良和恶劣环境的一种本能生物反应。然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析病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提高防控效果。
一、病虫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1.
病虫产生抗药性并不奇怪,这是它们抵御不良和恶劣环境的一种本能生物反应。然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析病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提高防控效果。
一、病虫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1. 同种或同类农药的连续使用 长期、多次、连续、重复使用一种或一类农药,药效就会减弱或丧失,这就使病虫产生了抗药性。在农药浓度有效和合适的情况下防治某种病虫害,大部分个体对药物很敏感,不久就被杀灭;还有部分个体对药物不敏感或几乎无反应,它们继续存活下来并繁殖生长,最后形成不敏感优势种群。日本和美国用氰戊菊酯防治小菜蛾,1~2年内就产生了抗药性,其抗药性分别高达12000倍和82425倍。小菜蛾已对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灭幼脲等五十余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介壳虫类、螨类、粉虱、蚜虫等抗药性要经一至数年才会产生。高浓度和低浓度用药都会诱导病虫产生抗药性,不过抗药性是逐渐产生的,其过程的长短因病虫和药剂种类不同而异,一般无先兆,水果的青霉菌、绿霉菌等对多菌灵等产生抗药性要历时2~3年。作物上的螨类、介壳虫类、鳞翅目害虫、青枯病菌、白粉病菌、青(绿)霉病菌等,已对乐果、杀螟松、百菌清、三氯杀螨醇、对硫磷等几十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用内吸磷等防治棉花红蜘蛛、棉铃虫、棉蚜,最初的使用浓度是8000~10000倍,随着病虫抗药性的慢慢产生,用药浓度不断提高,最后提高到1000倍以下,还是无法将害虫杀死。
2. 田间用药不均匀 作物生长至中后期多枝繁叶茂,喷洒药液很难均匀到达上、中、下各部位和叶子的正、反面,往往是植株表面部位接受药液多,荫蔽部位接受药液少或无,如此以来植株表面的病虫多被杀灭,而荫蔽部位的病虫被杀死的就很少,耐药性强的个体逐步生存了下来。
3. 某些农药剂型容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 农药剂型对病虫产生抗药性也有很大影响。液剂农药如湿润性不好,喷雾时药液很难黏附在病虫体上形成有效接触,导致药效难以完全发挥,抗(耐)药性的个体就会生存下来并繁殖出更多抗药性更强的后代。病虫一旦产生抗药性,往往是使用农药后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其回升速度比过去加快明显。从未使用过的一种或一类农药,第一次或头几次防治对路的病虫效果就不理想或无,不能判定为病虫已产生抗药性,问题可能出在用药浓度、剂型、喷洒均匀度、防治时期、农药质量等上面。柑橘锈壁虱等病虫体内存有解毒酶类物质,如长期、多次、连续使用某种或某类农药,害虫体内的解毒酶活性就会被激活,降解体内外的药毒,使之低毒或无毒,从而不断增强其抗药性。病虫对不同类型农药的抗药性明显不同,对乐果、倍硫磷等内吸性有机农药和溴氰菊酯(敌杀死)、速杀等拟除虫菊酯类广谱杀虫农药,以及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三唑酮等内吸性防治病农药,比其他农药更易产生抗药性。由于长期使用一种或一类农药,有的害虫体表产生抗药物质,使农药难以或极少渗透入体内,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www.nczfj.com)形成表皮抗药性。
二、病虫抗药性的综合防控
1. 交替使用农药 防治作物病虫时,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或一类农药,以防病虫产生抗药性并形成抗药种群;而是要交替轮换选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实际用药时可根据病虫、作物等交替轮换使用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生物农药,内吸性杀菌剂和非内吸性杀菌制剂等农药,以避免或减轻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同一制剂的不同农药品种也可据情轮换使用。病虫害对同一类制剂农药如已产生交叉抗性,就不可轮换交替使用,如棉蚜对敌敌畏产生了抗药性,就不可再用乐果防治,但可选用无交叉抗性的杀螟松等防治。已产生抗药性的病虫,如改用专性强的真菌、细菌、病毒、植物等生物或植物农药,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且不会或很少产生抗药性问题。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和蛴螬等以及用杀螟杆菌防治菜青虫等,可收到与使用农药相当或更好的防治效果,且防效期更长,又不会产生抗药性,更不会污染环境。硫菌灵、三唑酮等内吸性杀菌剂易产生抗药性,农用抗生素等接触性杀菌剂不易产生抗药性,它们之间可轮换使用。
2. 合理混用农药 防治病虫时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方式或机理不同的农药按适宜的比例混合使用,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实践经验表明,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农药混用、代森锌与甲霜灵(瑞毒霉)混用等,都可延缓、减轻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并提高防治效果。混配的农药组合也不可长期使用,不然同样会出现抗药性问题。
不同种类、类型的农药不可乱配、滥用,一定要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科学选配混用。农药混用应遵循以下几点:混用后增效作用显著;对作物不会产生药害;对人、畜、蚕、鱼等毒性不超过单剂;可防治更多的病虫;能降低用药成本。氧化乐果或马拉硫磷等杀虫剂与三唑酮杀菌剂混用,可兼治螟虫、蚜虫和小麦白粉病等;马拉硫磷和氰戊菊酯混用,具有内吸、胃毒、触杀3种作用,可兼治螨类、蚜虫和鳞翅目等害虫。
3. 停用或间歇使用农药 防治作物病虫时,如发现某种或某类病虫已对某种或某类农药产生抗药性,应果断停用或过段时间后再使用这些农药,换用其他品种或类型的农药,这样病虫的抗药性会慢慢削减或消失。棉蚜一旦对内吸磷等产生抗药性,停用3~5年后,抗药性就会基本消失。如今,不少病虫已对许多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农户不妨将已用多年的农药停用几年,改用其他农药,这样大多会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 科学用药 一是防治病虫应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准确预报出病虫的始发、盛发和终发期,以利于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和统一防治。二是不同的病虫应选用不同的对应农药,不可用杀虫剂防治病害,也不能用杀菌剂防治虫害,亦不能用一般的农药防治病毒病。三是农作物发生轻微的病虫害,如达不到经济危害水平,可以不用药防治。四是病虫发生初期,为害是个别和零星的,可进行挑治,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全面用药。五是用药浓度不可随意降低或提高,一定要按产品说明的要求使用。六是施药一定要细心、周到,均匀喷洒至植株的所有部位和叶片正反面,不留空白和死角。七是大面积防治同一作物的相同病虫害时,最好用大型喷药机械或遥控喷药飞机喷洒,这样可成倍提高工效和防治效果。八是对害虫的成虫用农药防治多效果较差或无效果,利用成虫大部分有趋光性的特点,用黑光灯等诱杀,能大大降低产卵量,防效高且环保。
原文:蔬菜 > 蔬菜种植技术:作物病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与综合防控
网址:https://www.nczfj.com/shucaizhongzhi/201016148.html
[蔬菜种植技术]眼下,马上进入5月中旬,高温强光的天气日渐增多,棚室蔬菜生长速度加快,植株很容易出现徒长现象,表现为茎秆细弱、拔节长、根量少、根系弱、根层浅、开花坐果减少,畸形果多等症状。在此提醒菜农,在进行控...
[蔬菜种植技术]普通菜豆也叫菜豆,还有芸豆、四季豆、玉豆、架豆等叫法,一年生草本,蔓生和矮生,起源于美洲,16世纪末传入我国。2019年12月,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普通菜豆年种植面积约有3650万h㎡,总产量3140万吨左...
[蔬菜种植技术]5月中下旬,正是越夏蔬菜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棚室外温度已经达到30多度,棚里温度更高,中午前后即使上下通风,棚温也要超过35℃,对蔬菜花芽分化、开花授粉影响很大。对越夏西红柿等蔬菜来说,前期花芽...
[蔬菜种植技术]最近一段时间,天气时雨时晴,温度忽高忽低,很多农户都头疼不已,有很多农户咨询棚内西红柿出现叶片黄化现象,问题叶片主要集中在植株中下部,表现为叶脉间失绿黄化,有些叶片上还有黑色小点,这是咋回事?通过了...
[蔬菜种植技术]晚春初夏,随着气温升高,大棚保温被不再拉放,棚内昼夜温差大大增加。再加上进入5月份后,晴天时棚内最高温度可达35℃以上,而到了夜间,由于保温被已经不再使用,棚内温度一般下降到15℃左右,导致棚内昼夜温...
[蔬菜种植技术]甘蓝,又称莲花白、卷心菜、椰菜、包心菜、圆菜等,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重要蔬菜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蔬菜之一。 一、种植条件甘蓝喜温和气候,能抗严霜和较耐...
[蔬菜种植技术]近日,有菜农反映今春樱桃番茄膨果慢,而且果型偏小,全棚植株普遍较矮,叶色黑绿,叶片厚,棵子拔节太短。经过交流,得知这些棚室普遍喷洒控旺药剂过多。 目前市面上的控旺药剂,成分多为...
[蔬菜种植技术]叶霉病是番茄的常见病害,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导致叶片功能降低,进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近日,笔者在山东省寿光市古城街道野虎村采访时了解到,当地元旦后定植的番茄正处于第2、3...
[蔬菜种植技术]蔬菜需要的营养元素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只是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不同而已,硼元素对促进花芽分化、坐果、膨果、根系和生长点生长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樱桃番茄生长全程都...
[蔬菜种植技术]先说一下蓟马危害幼叶的症状。蓟马具有趋嫩性,喜欢危害幼叶常造成叶片黄化、皱缩扭曲、粗糙,受害面斑枯。蓟马也喜欢在花蕊处取食,辣椒花蕊受害后,引起花蕾脱落。没有引起落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