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种植技术
甘蔗的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一、需肥规律
甘蔗的生长期长,产量高,一般亩产蔗茎5-8吨,高产田可达10吨,整个生育期吸收养分多,是需肥量比较大的作物之一。据研究,每生长1000公斤甘蔗需,从土壤中吸取氮(N)1.5-2公斤,磷(P2O5)1-1.5公斤,氧化钾(K2O)2-2.5公斤,氧 阅读全文 >>
2016年甘蔗秋冬季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一、防御甘蔗秋冬季自然灾害
(一)防旱抗旱。甘蔗生产后期蔗田的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做好田间水分管理对保证甘蔗稳产增收至关重要。有灌溉条件的,待甘蔗进入生长后期,应逐渐减少水分供应,收获前两个月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技术之蚜虫防治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甘蔗种植技术之蚜虫防治方法:
1、掌握防治时期 根据绵蚜发生规律,贯彻防治重于治的原则,抓好两个关键时期进行防治,既省工省药、效果也好。
2、做好越冬虫源的防治工作 首先在3月份有翅成虫迁飞繁殖之前,在蚜虫越冬场所如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技术之三要素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甘蔗种植技术之要素一、控制蔗地土壤湿度
初期使蔗地(或田)土壤保持“湿”的状态,但不能积水,田间水多会使甘蔗基部茎芽萌动,产生新梢,从而促使蔗糖份的下降;收获前1个月保持田间“燥”的状态,不进行任 阅读全文 >>
南方甘蔗栽辽北温差大来更甜美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南方甘蔗栽辽北温差大来更甜美
听说有人把产自南方的甘蔗移栽到辽北了,对于这样的稀罕事,记者也想探个究竟。10月15日,记者来到调兵山市晓明镇小明村于洪伟的甘蔗园,只见一大片成熟的甘蔗红中透紫,个个浑圆粗壮,闻讯而来的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技术之黄斑病的防治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1.选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防止积水,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多施磷、钾肥。
3.及时剥除病叶,间去无效、病弱株,以改善田间湿度及通透性,并可减少侵染源。
4.甘蔗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叶,减少田间菌源。
5.发病初期喷药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技术之锈病的防治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1.选种抗病品种,避免栽种感病品种或暂缓栽种感病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锈病措施。
2.加强水肥管理,防止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3.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多施磷、钾肥,增强蔗株抗病能力。
4.剥除老叶,间去无效病弱株,及时防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技术之下种栽培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1.甘蔗种植的栽培时间:
水田甘蔗的高产栽培,要求提早时间,有霜冻蔗区,在“立春”至“春分”下种,越早越好,没有霜冻的蔗区,实行冬植蔗地膜覆盖,充分利用云南2、3、4月份气温回升快的特点,争取早出苗,为提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技术之营养需求和施肥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据研究,每吨原料甘蔗需从土壤中吸取养分是:氮(N)1.5~2千克,磷(P2O5)1~1.5千克,氧化钾(K2O)2~2.5千克,氧化钙(CaO)0.5~0.75千克。
甘蔗的需肥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吸肥量大
甘蔗生长期长,产量高,消耗养分较其他作物多。研究表明,生长期10~11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技术之花叶病的防治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甘蔗种植花叶病的症状:
一般出现黄绿相间不规则的嵌纹、条斑或斑驳,长短大小不一,布满叶片。有时病斑褪绿很明显,形成黄白斑,偶现坏疽之红点。病株叶色较健株浅,生长也缓慢。
甘蔗种植花叶病的病原:
Sugarcanemosaicvirus简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技术之伸长期的管理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1.甘蔗种植重施攻茎肥:
蔗茎伸长期,吸收氮占全生长期的50%~60%,吸收磷、钾占70%以上。因此,及时施用攻茎肥是夺取蔗茎高产的关键,由于磷、钾肥主要在底肥和前期施用,因而此期主要是追施氮肥,使蔗株有充足的氮素营养,叶色浓绿,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技术之黄斑病的防治方法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甘蔗种植黄斑病的症状
甘蔗种植黄斑病分布在华南、华中及西南蔗区。幼嫩蔗叶染病病斑为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边缘不整齐,初发病时叶尖处病斑居多,较分散,黄色,病情扩展时病斑相互融合,渐变为红色,有时黄、红斑并存,成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技术之整茎留种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1.甘蔗种植技术的选留品种
选29、西引7号、西引2号、西引3号和新台糖10号等品种,具有高糖分和早熟的特点,有利于抢先占领市场。其中选29因特别坚硬只适合机械榨糖,其余都比较脆嫩,可作果蔗食用。
2.甘蔗种植技术的留足蔗种 阅读全文 >>
甘蔗种植的高产高糖栽培
浏览:0 目录:水果种植技术
甘蔗种植的整地
整地要求深耕细耙,精细整地,为甘蔗创造一个“深、松、细、平、肥”的良好土壤环境。犁把深度要达40厘米上,土壤要求松而不散、软而不硬、细而不粉,这样的土壤有利于协调水分和空气矛盾,施肥效果 阅读全文 >>